解决高达36亿元库存与账款问题,重建与经销商的关系将是李宁公司重获生机的第一关 库存已成为所有运动服装品牌共同面对的大难题,而最急于解决的是李宁公司(02331.HK)。 李宁公司的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6月,公司库存已达11.38亿元,而从应收账款来看,压在经销商环节的库存更高达25亿元,两项相加几乎和同期收入38.3亿元持平。如果不能在年底解决2010年转型失败所产生的巨大库存,李宁公司的整个经销渠道都可能被巨大的应收账款拖垮,其新一年的销售计划也将受到影响。而一旦经销商在还款压力下被迫自行展开消库存行动,李宁公司的品牌和整个价格体系都将动摇。 这就是创始人李宁亲自上阵后所面临的难关。过去两年,李宁公司品牌转型失败,后遗症凸显,库存高企,投资人高盛退出。此后,公司展开一系列自救动作:关闭门店、裁员瘦身、引入新投资方、主要管理层大换血等等。在TPG入主李宁公司五个月后,早前提出的“渠道复兴计划”终于找到了第一个落脚点——消库存。 2012年12月17日,李宁公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渠道复兴计划”全面实施。公司将支持经销商清理库存、回购、整合销售渠道,以及透过具针对性的复兴方案,重组经销商的应收账款。李宁公司计划以抵消应收账款方式,一次性投入14亿到18亿元。公司预计 2012年出现亏损。 按计划,消库存是恢复经销商现金流的开始,接下来李宁公司还将对渠道进一步整合,但否认将加大自营店建设。这显示公司正努力重建与经销商关系。李宁公司执行副董事长金珍君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称,公司将改变过去批发性的运作模式,要以消费者和零售为导向,加强对订货会及前端销售的控制。 另一边,全国各地李宁品牌和工厂店的“低折扣”仍在继续,急于在2012年底回笼现金的经销商们正等不及甩卖库存。以超低价格销售库存的同时是否会影响新品的价格定位和销量?作为品牌商,回购的库存如何处理,是否会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这都是李宁甚至全行业在消库存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8亿救渠道 2012年7月,李宁公司原有管理层大换血,来自TPG的金珍君担任李宁公司副总裁,负责内部运营。新管理层甫一上台就提出新的三个阶段性规划,第一阶段规划即首先关注渠道和存货,此后拓展为李宁公司所称“渠道复兴计划”。 计划在2012年12月17日得到李宁公司董事会认可后全面实施。李宁公司方面解释无需支付现金,只是抵消现有经销商对公司的应付账款。金珍君在分析师会议上还提到未来无需就更多“渠道复兴计划”提供额外开支,称14亿到18亿元的预留量已经足够。 公告一出,市场反映不一:麦格理随即调高李宁公司的目标价格至7.15港元,给出“跑赢大市”评级;瑞银称李宁公司主要风险已解除,维持“买入”评级和6.5港元目标价格。 瑞信和国泰君安则对此表示怀疑,分别给出“中性”和“减持”评级,目标价下调至4.30港元和3.92港元。瑞信的报告指出,有鉴于李宁公司2012年6月底的应收账款为25亿元,相较2010年底的16亿元出现急升,并不确定14亿至18亿元支出是否足够应对库存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