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重点介绍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在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在研究开发、市场营销方面的决策,及其构建的企业文化的特点。分析与探讨了其与国际市场接轨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中国民营企业从“华为”的成长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华为公司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今天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员工七千余名、年产值50多亿元的大型通讯设备生产厂商,但是十年前它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民营企业,其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人惊叹。就连英国《经济学家》的一位记者在其所著的《中国的硅谷》一文中都称“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的崛起将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作为一家以生产通信设备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之初就面对着爱立信、阿尔法特、西门子、AT&T等世界著名的大公司的挑战。这些世界级的大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经验,华为这样一个年轻的公司在这些方面看起来是无法与之相抗衡的。但是,它在成立当年就突破了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技术,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的空白,此后,91年底大容量空分用户交换机HJD48的开发,92年底空分局用交换机JK1000的推出,93年底数字局用交换机C&C08和数字用户交换机EAST8000的诞生,以及94年底的全数字多功能ISDN排队机的研制成功,使得华为公司一年一个新台阶。95年年产值14亿,销售额12.7亿;96年年产值26.3亿,销售额24.2亿;97年年产值则攀升至54.3亿,销售额达到了41.9亿元。每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使得华为公司由94年深圳市高科技企业综合排名第一名,95年中国电子百强第26名,上升至96年中国电子百强第21名,97年中国电子百强第18名。 目前,华为在大容量数字交换机、商业网、智能网、用户接入网、SDH光传输、无线接入、图像多媒体通讯、宽带通讯、高频无关电源、监控工程、集成电路等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上,已形成一系列突破,研制了众多拳头产品,其无线通讯、智能网设备和SDH光传输系统正在大批量装备我国的通信网络。 在注重研发投入的同时,华为公司还不忘密切关注市场,加速营销组织体系的建设。到98年底,华为公司已在全国设立了33个办事处,35个用户服务中心,并在香港、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技术援助部门。 数字看起来是枯燥的,但从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华为公司惊人的高速发展,那么华为公司是如何利用那些有限的资金与人力资源来获得发展的?在起步的历程中又克服了哪些困难?而在未来的道路中华为公司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二、研究与开发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高科技企业,没有自己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就不会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也必将难以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立足。华为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渴望着实现技术突破,最终实现系统领先。然而资金是有限的,如何安排、利用有限的资金寻求技术突破就是华为的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自主开发与“融智”、“融知”结合的研发模式。华为公司在创业之初就建立了采取“压强原则”的理念,即集中力量寻求技术突破,最终实现系统领先。在《华为公司基本法》中都对这一政策做出了明确的描述:“我们的产品开发遵循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广泛开放合作的原则”。 在实践中,华为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软件方面,成立专业工作小组,从软件配置管理、需求管理、质量保证三方面加强建设,以保证高水平的公司软件开发管理。在硬件方面,加强器件选型管理体系建设和器件优选推动工作,通过建立优选器件库,提高现有技术重复利用率。同时,建立“技术模块管理库”,为产品的“技术组装模式”打下基础,从而快速、低成本、低风险地完成产品开发。这些都大大节省了资金,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虽然资金可以有效的利用,但华为公司依旧面临着开发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所以它在牢牢把握企业开发服务等核心技术的同时,还广泛地寻求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华为公司通过向诸如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西安电讯、南开大学等50多所著名学府提供奖学金、奖教金、贷学金和“寒门学子基金”等各种形式的资金,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与合作,并充分利用它们的信息平台和信息通道,及时把握国内外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跟踪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潮流,实现了“融资”、“融智”和“融知”。 (二)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华为提倡在互利基础上与相关企业(国内与国外的企业)实现技术上的战略联盟,以合作求发展。在具体合作时,采取依靠企业自身专有技术吸引外界新技术的方式,形成新的技术产品。这样即充分发挥了本企业独特的技术潜力,又有利于技术资源互补,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实力。 (三)获取研发优势,不在“价格战”上做文章。在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方面,华为人认为只有研究开发和中试的高投入,才能确立技术优先发展的地位,才能避免在低层次上与竞争对手进行价格绞杀,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赢得市场优势。因此,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采取持续大规模的研究开发投入与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相结合的方法,每年从销售额中提取10%作为研究经费,而且这一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 在研究开发经费的具体分配上,则做到重点突出。对于预项研究,即瞄准世界一流产品的研究,通过考察、论证、评价其创造性和突破性,在经费上卡得比较松;而对具体研究项目,在时间、质量、经费上卡得较紧,如同“打仗”。 在产品上,对于创新产品、改进产品和规模产品主要依据公司现有技术能力、反映技术改进的特点等指标来确定投资比例,但总体来讲应逐步加大创新产品的投资比例。 华为研究的成果累累,开发的产品涵盖了电信主要领域。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华为的产品已占有相当的份额,如交换机市场占有率为20%、接入网市场份额为70%、ETS市场份额为72%,而且产品远销俄罗斯、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等41个国家、地区申请的专利累计达125件,已成为我国电信事业的“排头兵”。而这一切全靠团结协作、群体奋斗的团队精神。 三、市场营销任何一个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时,都面临着如何选择目标市场和进行竞争性市场定位的问题。华为公司将自己定位于世界最佳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并瞄准高层次的电信营运商,除了应付必要的竞争,公司在管理导向不进行低层次的市场成本竞争,其目的是通过“大规模席卷式”的市场营销模式获得“机会窗”的超额利润。所谓“大规模席卷式”的营销模式,并不等同于单纯追求总体销售额的增长,而是强调通过市场细分去识别尽可能多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机会,同时注重对每一种主导产品的市场潜力的充分挖掘,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眼睛只盯在眼前的销售额和利润上,从而丧失了那些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性赢利潜力的机会,而背离行业的发展重心。 (一)独具特色的营销网络组织。为了配合自己的市场营销战略,华为公司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营销网络组织,即产品线和客户线相结合、纵横式的营销网络组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华为安排了两种类型的人员与顾客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种是关系性,即进行公关活动的客户代表;另一种是技术性,即精通特定产品技术性能的产品人员。按照华为公司的比喻,前者是在松土施肥,后者是播散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