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研室 首页 教学案例 电子商务案例 查看内容

电商大战中的缄默者:另类亚马逊

2012-12-24 09:59| 阅读次数: 3160| 发布者: 教研室

摘要:   十多年前美国电商忙于大打价格战时,贝索斯领导的亚马逊却花重金建设物流系统,闷头去做“客户体验”。在中国,主打技术和长远路线的亚马逊在2012年的电商大战中也显得颇为沉默。对此,亚马逊中国副总裁方淦的解 ...

  罗群有一个朋友入驻淘宝时,签了三年的框架协议,每年投入700万的广告。结果,他第一年的营业收入就达到了一两千万,感觉颇为风光。可是一算账下来发现是赔的,“而且,赔的就是广告钱,刚好700万。”第二年,她又改签了广告协议,只投了30万,这次一年做到了 300万的销售额。但还是赔的,“赔的数额,正好还是这30万元。”

  三年前,许琰也开始做电商。但是,她发现这些费用在“另类”的亚马逊“都不存在”。

  许琰做服装,是因为感觉国内的服装“不是流行中性风就是哈韩哈日,很单调”。一开始,她就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我反向操作了一下,到意大利去找了名牌设计师,主打欧洲时尚,并同期将产品入驻欧美市场,力求设计的高端化。”

  之前,许琰在线下做过10年零售。“其实,电子商务和线下品牌销售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你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做产品,做服务。”她说,“能赚钱的生意才是生意。图规模那只是泡沫。”

  她在亚马逊上开店后,也照例买过评价。

  “没办法,这就是潜规则。我们总觉得没有流量就没有销售。”其实,她不知道亚马逊中国专门配备了一个技术监测人员。“我知道有些网站是雇人来删差评的。”亚马逊中国副总裁方淦笑着说:“如果一旦发现这些好评是虚假信息,亚马逊用专人来删除好评,我们必须保证平台的公正性。”

  最初,贝索斯允许消费者在亚马逊网站上发出“差评”时,曾经在美国引起过轩然大波。但他坚持认为“这能让顾客的体验更完美”。事实上,这项创意立即让亚马逊在当年脱颖而出。

  许琰的团队受到警告后,深受触动。“亚马逊后台的人也来了,帮我们寻找销售清淡的原因。

  你们有没有想到要自己打好内功,优化商品数据和提升顾客满意度呢?他们这样问道。”许琰连忙把自己线上的店面重新进行了设计。“一楼是大衣,二楼是羽绒服,三楼是连衣裙等等。

  就像传统店面一样清清楚楚。核心还是自己的产品。”许琰主打的意大利风,在款式和面料上极为讲究。“我发现很多电商一旦发现你的产品畅销,就立即模仿;为了避免,我甚至就专门到国外购买面料。”

  在其他平台上,卖家比拼的是炒作和推广。因为从淘宝开始,淘宝系走的就是广告收入模式。一个卖家要在激烈的天猫平台上脱颖而出,“潜规则”是必须要付出极大的推广费用——卖家除了要交付收入的2.5%的扣点,还需要通过“直通车”、“淘客推广”、“钻展”等买客户流量。“因为在这个平台上,一旦你流量下降,生意立即会清淡。”罗群说。

  但事实上流量有限,资源必定也越来越集中在大卖家或是资本手里。于是,为了争夺流量,有的商家长驻杭州就为了跟淘宝搞关系。江湖上流传“驻淘办”的名词, 而杭州一到晚上,三分之一餐厅的生意都跟淘宝有关系。

  那么需不需要在亚马逊上做些推广呢?许琰和罗群这些卖家,一开始自然而然也想过此招。

  但令罗群颇为诧异的是:“我多次找过亚马逊的人,发现他们根本不要钱。” 与京东、天猫不同,亚马逊根本没有可以收费推广的广告位,没有竞价排名的推荐榜单,站内会定期不定期地策划一些主题促销活动,而活动上推荐的产品,也都是由该产品平时的销售额、好评率等指标来确定,不涉及推广费用。

  “其实,这些数据至关重要。”许琰后来才知道,“贝索斯之所以允许玛汐登陆美国,看中的也就是这几项数据:销售额、好评率、退货率等。”

  亚马逊网站上很少做如天猫“双十一”之类的购物节,不急于通过一次促销来将销售额扩大多少倍。“我们觉得那样做,是低估消费者。”方淦说,“这也会打乱他们自己的购物节奏,如果图便宜买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回来,体验不会好。”

  “我们的服装从不乱打折。” 许琰说,“这次双十节,我也去其他网站买打折衣服,就是想看下客户体验如何。结果,我发现有的卖家就是把一件原本300元的衣服,修改成600元,然后假装对折给你。”

  “消费者是很聪明的。”方淦笑,“电商疯狂打折,网站疯狂烧钱,行业内的所有人都以为只要规模上来了,就可以赚钱了——其实,这一幕在美国20年前都发生过了。”

  另类亚马逊

  方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在读MBA的时候,他曾经专门研究过美国电商。“那时候激战正酣。我发现所有人都在打折,只有亚马逊没有,而且还花重金建设物流。”他回忆说,“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指出这种错误。”

  现在,这篇文章方淦已经找不到了。而他本人也已经进入亚马逊,负责包括“我要开店”、“亚马逊物流”和“全球开店”项目在内的亚马逊中国第三方平台业务。

  “要说价格战,美国已经打过了。”他说,“事实上,在欧洲、日本等地区也都经历过了。”当初,1997 年左右,美国媒体、政府、税务也是“整天把电商大战挂在嘴边”。那时候,参与大战的除了 eBay、亚马逊等少数几家电商,“其他都灰飞烟灭了。”

  不过,从小在美国长大的方淦认为:“尽管目前中国电商正在走美国当年的价格战之路,但中美不同点显著。”最主要的是,美国在线上打价格战之前,还曾在80年代打过一次线下价格战,那一次主导者是沃尔玛。

  在他成长读书的年代,“只要一翻开报纸,就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打折消息。”美国消费者也是被这种消息驱动疯狂购物,而零售商自己则手忙脚乱。“他不知道自己促销会有多少人去买,如果备货不够,怎么办?”

  那时,美国的营销商碰到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在每年的七八月可能都没生意,“因为所有的生意全部流向促销时间,卖家已经找不到平衡点了,只能等。而消费者已经形成一个习惯,就是一定要等到你促销才去买,不促销就不买。传统的零售业渐渐陷于一个死结。”

  沃尔玛脱颖而出,方淦说:“山顿大叔首先能够置身事外,不参与混乱的打折促销,而是提出了一个天天低价的战略——在大部分的品类里,我的价钱都是最低的。就一个如此简单的模式,保证了消费者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会吃亏,从而就打败了其他的经销商,至少把游戏规则改变了。”

  “就是因为先有80年代线下的价格战,到了1997年线上价格战的时候,贝索斯才能吸取线下零售业的经验,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方淦指出,而这是他在中国看不到的。“中国的一切都太快了。美国几十年的变化,在这里只需短短几年。”

  1997-1999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泡沫。此时,当别的电商都在竞相砸钱做广告、打折促销时,贝索斯闷头去做 “客户体验”。“他的意思是我不去争收益和市场份额,我要把客户体验做好。关键是什么呢?在网上做不好,最担心的是两块。第一个是信任,付款怎么办?如果东西不要,退货怎么办?第二就是配送。于是,他就砸钱去做物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