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的乳业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期,奶制品正在成为城市人每天必需的消费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完整产业链正在形成,这一传统产业正显露出朝阳产业的许多特征。“九五”期间是乳品加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奶牛头数为568万头,比上年增长16%,牛奶产量1026万吨,比上年增加23%;全国乳品(奶粉)总产量135万吨,比上年增长24.9%,液态奶生产189.98万吨,比上年增长41.67%;乳业总产值2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4%,完成销售收入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润16.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实现利税36.39亿元,比上年增长68.52%。 目前大中城市是乳制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奶类消费正从少数人享用的营养保健食品转向大众化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多元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婴儿对奶类的消费只占整个消费市场的19%,60岁以上老人占28%,其他年龄段占53%。消费者的职业结构发生变化,各类奶类消费趋向平衡。 1999年,一项规模宏大的乳制品消费工程——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开始在京、津、沪、穗、沈五城市进行试点。2000年,包括重庆、成都、昆明、西安等十五个城市已开始部署推行该计划,并在2001年正式启动。在随后的几年内还要向中小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城镇进行更为广泛的推广。这个计划的实行,预示着中国食品消费“白金时代”的到来,在未来10年中,这一潜力巨大的牛奶消费市场将居世界首位。 纵观中国乳业,目前行业内的竞争体现如下特点:全行业增长势头强劲,液态奶企业盈利居多;企业投入规模迅速加大,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明显;国内龙头企业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世界著名品牌主动与国内企业寻求合作。进入2003年,中国乳业整体再次骤然升温,新一轮竞争在加剧,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乳品行业的“洗牌”拉开了序幕。光明、伊利、三元、蒙牛、三鹿等品牌还未畅快体会攻城的喜悦,新希望、维维、娃哈哈、汇源等新进入者又携巨资而来,而“地方诸侯”如恒康、完达山、长富、夏进等则奋起直追,演绎了一个群雄逐鹿的“新春秋战国时代”。 市场会如何切分,没有人会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会是一家或是仅仅几家企业,就可以通吃中国整个乳业市场。中国的市场空间实在太辽阔了,区域文化、习俗以及不同消费群的个性差异实在太大。部分专家预言的“三年内中国乳业最多只能存活10家”的说法,实在难以找到足够的现实依据。厂家数量肯定会减少,市场集中度肯定会提高,但细分市场和差异化取胜的机会,也许还是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给后来者一些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行业大背景下,一直在干粉行业滋润生长的“中国核桃大王”—四川智强集团,也悄然于2002年8月进入乳业。 四川智强集团董事长唐科全说:“企业进入一个行业至少有两种思考模式:一是摸清市场潜在需求,抢先进入,争得头啖汤,赚取超前利润:二是瞄准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凭借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力,采取差异化策略,强行或巧妙介入,搭乘顺风船。” 8年前智强曾经创造了一个食品项目—小包装核桃粉,我们也确实占到了了领先者的先机,成就了智强集团的今天。但同时我们也尝到了领头羊的苦恼,当智强用广告、促销等手段把核桃粉市场轰开之后,其它一些中小厂家便快速跟进,以低价等手段蚕食本就有限的核桃粉市场份额。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智强仍旧是核桃粉市场不容争议的老大,销售总量每年都有提升,但核桃粉的总体市场份额却受到明显冲击。” “而乳品行业则恰恰相反,单就液态奶而言,2002年全国市场总销量就达300多个亿,且整个行业增长势头正猛。当然,行业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但我相信只要摸准市场实态与走势,加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与战术组合,凭借智强的现有实力,还是能在液态奶市场博得一席之地的。” 作为乳业新军,智强集团拥有一定的资金与网络实力,但与光明、伊利等行业巨头相比显然是不占优势的;与各区域的乳品“诸侯”相比,也不占据“鲜”与“廉”的优势。智强集团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牌影响与“中国核桃大王”的专业形象是介入液态奶领域的最大筹码,于是,“立足核桃,做透核桃”也成了进入乳业争胜的重要前提。因而,智强乳品的初期定位就是“做乳品企业里的专业户”,即液态奶企业里专门致力于“活脑核桃奶”的专家。虽然智强会因此而失去一部分普通液态奶的消费群,但智强觉得会因此而获得更多青少年及用脑族消费者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