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又设槛,好事不好办
从刚开始相安无事、各取所需,到后来渐渐演化成较为激烈的矛盾。大学体育场成“是非之地”,足见开放之难。
松江大学城是沪上高校“重镇”。依国外大学城规划而新建的大学校区,本不该有围墙。但大学城的一些学生记者不久前做过一个摸底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7
所大学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非学生模样的人士进校,一般都要接受学校保安的询问。除了工作上的联系,普通游客的参观、游览需求,很有可能会被保安给
“拒”了。
大学城的门禁,甚至比市区的一些高校还要严——这和国外的很多大学形成鲜明反比。
很多世界名校,无论是英国的牛津、剑桥,还是美国的哈佛、耶鲁,这些大学都是当地的旅游景点,来者不拒。
“大学向社会开放,这肯定是趋势,国外的大学都是这么做的。但现阶段要开放,我们的学校确实面对很多困难。”沪上一所大学的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向社会开放的理念,首先需要在大学内部做进一步普及。
眼下,很多大学师生反对学校敞开大门的首要理由是,担心“闲杂人等”进入学校,会“顺手牵羊”地带走一些财物,滋生各种校园安全隐患。但这位副校长却告
诉记者,他曾向学校保安处了解过多起已破获的校园偷窃案,结果发现,作案的小偷并不是师生想象那样,只要门口的保安盘问,就能拦截。“这些作案的小偷,很
多都是学生模样,他们很年轻,在作案前多次出没学校,把地形情况都搞熟了。按照现在的门禁管理,也是防不胜防。”按照他的看法,困扰大学的,仍然是面向社
会开放后滋生的管理难题。
很多时候,大学的门,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
2002年起,复旦、同济、上海体育学校等高校就和杨浦区签署体育资源共享协议,试点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杨浦区也成为“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
从刚开始相安无事、各取所需,到后来渐渐演化成较为激烈的矛盾——大学体育场,也成了一个“是非之地”。
“我们学校的足球场,本来是向社会开放的。后来踢球的人多了,体育老师们就来提意见了。”同济大学体育部姜丽萍老师说,该校四平路校区紧邻着一些居民
区。照道理,学校的一些体育资源向周围居民开放,促进全民健身,理所应当。但有好几次,校外的足球爱好者踢球过于投入,足球乱飞,影响到了学校的日常教
学。体育老师恳求配合,但“访客”们却摆出“先到先得”的道理,不仅不肯礼让,还发生了口角冲突。
去年底,同济修订了体育场对外开放
的规定。一方面,体育场照例对外开放,但在收取少量场地使用费的基础上,微调了开放时间。“早上早一点,晚上晚一点”,这样的安排正好能与日常教学和学生
的体育锻炼时间错开;另一方面,学校也在体育场安装了围网,为日常教学再添一道屏障。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尽管学校方努力采取措施、平息矛盾,但学生中也有不少怨言。“学校运动场地本来就有限,如果不是对外开放,我们随时来都可以用。现在接受社会预定,我们来踢球,搞不好就要打道回府了。”
“现在一提到向公众开放,不少老师和学生就嫌烦。换个角度想,大学是需要被公众了解的。”也有高校负责人以美国大学举例。公立大学向纳税人开放,理所应
当。可一些私立名校本有理由谢绝参观,却反其道而行之,原因何在?他认为,“善待”进入参观大学的游客,也是一项有效的学校品牌宣传。“假设让小学生参观
一所大学,让他从小爱上这所学校,那么他以后报考这所学校的信心就要坚定得多,对大学招徕生源有好处。”
大学开放,如何体现其正当的服务社会功能,又同时过滤一些“蹭客”,——这还真是一道棘手的管理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