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研室 首页 教学案例 电子商务案例 查看内容

不可复制的亚马逊电商王国

2012-3-31 10:40| 阅读次数: 2992| 发布者: 教研室

摘要:   17年前,它是一家身家仅30万美元的网络书店;17年后,它成为一个囊括数字电影、家具、珠宝、3C数码、尿不湿等无所不包的电商王国,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美元,是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它虽不及苹 ...

  在位于美国凤凰城亚马逊面积为6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6万平方米)、编号为PHX3号小件商品仓库中,传送带加起来超过6英里,每天能够发送数十万份订单。在高峰期,能向各地发送近千万份订单。

  而处理这些订单的,正是亚马逊引以为豪的IT系统。记者曾在亚马逊中国的亦庄物流中心就体验过这一系统,并深感神奇。对于每一件入库的商品,工人们都将其就近随机地摆放在货架上,他们会用手持设备先扫进入货架的商品条形码,然后再扫一下货架的编码,系统会自动记住货物的位置。有时,你会发现奇怪的一幕,几本书和玩具放在一起,杯子里塞着一条毛巾……这样的优势是可以节省仓储空间。而接到订单后,工作人员们会先扫描订单,然后根据系统自动匹配的路径就近取货。

  在亚马逊精密计算的仓储物流系统下,工作人员仅仅是系统的执行者,而非操作者。比如在包装台,工人只需拿起商品对着扫描枪一扫,系统会根据这件商品的尺寸、重量,算出所需的包装盒大小,工人们要做的仅仅是按照系统建议去拿出包装盒。

  基于强大的技术支撑,亚马逊还推出了很多用户喜欢的服务。比如,它在西雅图推出了Amazon Fresh的超市类服务,当地用户可以在下订单的第二天早上收到新鲜的牛奶、蔬果。而在日本和法国,亚马逊将仓储物流服务与LBS结合起来,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无线设备中输入所在地信息,利用终端设备GPS定位寻找距离最近的送货点,甚至可以将商品送到离顾客最近的7-11便利店,让客户去那里提货。因为系统也可以看到顾客的位置,亚马逊可以据此提供就近的服务。亚马逊的成功,让国内电商企业心痒痒,但亚马逊的技术以及CEO的魅力给每一个模仿者设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第三章 马拉松式的较量

  一个具有商业远见的CEO,一家以顾客为中心的互联网企业,再加上一套对手无法复制的技术,这样的公司没有道理不成功。但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进入中国7年的亚马逊在中国市场面临多种挑战。

  中国互联网市场,一直是国外互联网巨头的葬身之地,谷歌、雅虎、eBay都曾在中国遭遇滑铁卢。亚马逊中国能否解开这个海外互联网公司入华水土不服的难题?

  任重道远

  2011年10月27日,亚马逊宣布将 “卓越亚马逊”改名为“亚马逊中国”,并启动短域名“Z.CN”.迄今亚马逊还在中国新建了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11大运营中心,2012年将继续扩张,在中国的运营总面积将至少翻倍。去掉“卓越”,意味着这家公司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04年8月19日,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雷军和陈年创办的卓越网,进军中国市场。7年来,亚马逊中国虽然声望不及国内某些电商企业,但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前三位。相比竞争对手京东商城、当当网以及凡客丑闻频出,亚马逊中国则干净得多。

  “张扬不是亚马逊的特色。” 王汉华说,“我刚接手时,亚马逊只是一个网上书店,主要做图书、音像、CD等产品。今天我们的产品涵盖28大类,消费者可购买的产品超过500万种,已经成为大型综合类商城,完成了华丽转身。”

  事实上,亚马逊从当初的四五种产品品类发展成今天的综合商城,与亚马逊中国团队的努力分不开。杨明是亚马逊中国负责业务高管中唯一一位女性,主管亚马逊中国的快销品业务。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她曾立志成为一名记者,2005年7月,因机缘巧合进入亚马逊中国。杨明拥有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圣塔克拉拉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杨明加入亚马逊时负责技术,当时只有7万种商品,其中5万种是图书,2万种音像类产品。后来,杨明主动请缨,担任起了业务拓展部的工作,同时监管目录管理等工作。2009年,亚马逊零售部门有新的机会,杨明借机走入了亚马逊的前端零售业务,负责个护健康和化妆品两条线。并于2010年新建了母婴和玩具业务。现在,她负责的快速消费品线包括了美容化妆、个护健康、母婴,玩具、食品五大类,成为亚马逊中国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其中,化妆品业务产品已经扩展到3万多种,比其他B2C的企业都多。玩具的种类也达到18000多个,而其他的B2C企业基本只有一万左右。

  亚马逊中国另一块增长迅猛的业务是3C数码和家用家居产品。马逊中国副总裁张建富负责家用家居产品业务。这个毕业于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并在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职业经理人,曾是家乐福和国美集团鹏润电器的得力干将。

  2008年3月加入亚马逊中国,逐步将亚马逊中国家用家电业务从最初单一的小家电产品,拓展到涵盖电视音响、大家电、小家电及厨房用品、家居用品,以及家居装修用品的五大类全品类产品线。其中, 2009年上线的家居装修频道,已成为目前B2C行业中选品最多、最丰富的装修建材零售商。

  对于亚马逊中国团队取得的这一成绩,迪亚戈的评价是中国管理团队在7年的时间里成熟了许多,进步了很多。最让他惊喜的是,中国团队会把全球的东西与本地的需求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客户服务。

  但在亚马逊中国管理团队看来,亚马逊在中国刚刚起步,远未到达成功的彼岸。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仅占整个零售市场总额的3%-4%,亚马逊在这一市场的成长空间十分巨大。

  最大的挑战是自身

  亚马逊可能是树敌最多的公司,它的每一次进入,都会给自己带来一批新的对手。在自己的财报中,亚马逊将自己的竞争对手足足列出了6组。与亚马逊打过官司的企业有沃尔玛、联邦快递及玩具反斗城等公司,而涉及直接竞争的对手则更为庞杂,最近加入这一名单的对手是苹果。亚马逊在平板电脑领域发力,苹果CEO已将其视为最大的威胁者。

  在全世界,相信你再也找不出另一家在各个行业与如此多“敌人”作战的公司。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它面临如豺狼一般的国内电商企业的竞争。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亚马逊在中国B2C电子商务市场排名第三,占2.4%的市场份额,排名前二位的分别是淘宝商城(48.5%)和京东商城(18.1%).从增长速度上来说,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等中国本土B2C企业要快于亚马逊中国,如京东商城保持着300%的年增长率。  “我们不在乎竞争对手干什么。” 亚马逊中国运营及客户总裁刘贵国说,“我们只关心能否给消费者最好的购物体验。”在他看来,亚马逊已经向华尔街证明了其有从长远投资中获益的能力,中国业务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亚马逊中国未来遭遇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成本和人才方面,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运输、人力成本都在不断攀升,这是亚马逊没法控制的。但与对手相比,亚马逊能通过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不管是零售巨头沃尔玛还是百思买,亚马逊相比它们都确立了优势,我们的挑战来自于自己。”王汉华说,“要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发觉消费者的需求,更早地预测到消费趋势,这就需要亚马逊细心去研究,去发掘。”而亚马逊中国女性高管杨明则认为,部分用户对亚马逊的认知还局限于图书,要让他们认知到亚马逊什么都卖还需要时间。  “电子商务是一场马拉松,究竟谁能笑到最后,需要长期地坚持。”张建富说,“在这当中,资金是投到营销宣传广告上,还是投到物流营运基础设施上?不同的选择,结果完全不一样。但更重要的是,谁最终能赢得顾客,就会赢得这个市场,并跑到最后。”

  现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无数电商企业都在试图复制亚马逊的模式。但很多只是学到了外表,而无法学到内在的关键之处,原因在于无法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去从事运营。

  有消费者向本刊爆料,他最近在国内某电商网站上购买一台电脑,结果发现规格不对,花了半天才在网站的角落里找到客户电话,而客服说,“如果是货到付款,就不能退货。”这句话让他如坠冰窟。

  与eBay、雅虎以及谷歌在中国败北相比,亚马逊在朝着既定的轨道健康运行。王汉华认为,公司理念决定公司命运,亚马逊奉行“全球模式,本地创新”.中国是亚马逊第一个建立自有配送团队的国家。亚马逊中国也是第一个为国内消费者推出移动POS机服务、下单前察看配送时间以及预约送货(目前限于北京)等创新的电商企业。 对于外资互联网企业在华水土不服,贝索斯风趣地表示:“他们的工作让美国老板满意,而我们是让中国的消费者满意,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每一次购物都能让消费者满意,经过长期培养后,口碑效应就会出来。  现在,它距离这一目标已越来越近。事实上,按照亚马逊的进化路径和现在的规模,似乎没有对手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现在,业界更感兴趣的是,它接下来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惊喜?而这需要贝索斯去思考并加以解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