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功的基因 一位消费者在亚马逊下载了一本免费试读版书籍,当他看完第一章后,Kindle阅读器提示要想继续看就得付费。在这当口,他起身倒茶,结果蹲在旁边的一只猫跳上桌子,爪子恰好踩在“购买”提示上。第二天,他的阅读器桌面上多了一本书,他才意识到,是猫帮他买下了这本书。 他把猫买书的事情如实相告,找亚马逊协商退款,并发去几张猫趴在书桌上的照片。几小时后,亚马逊客服给他发来回复:“我们理解你不小心买了书,不用担心,我们已帮您申请了退款。” 事实上,假如这位客户了解亚马逊的规则,他根本无需详细描述猫买书的奇谈,只需简单地说“我买错了,申请退款”,亚马逊就会答应他的请求。 贝索斯的远见 2000年是亚马逊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迪亚戈·帕森提尼(现亚马逊全球销售高级副总裁)就在这个时期进入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迪亚戈坦言从苹果辞职加盟一家当时看起来前景渺茫的公司,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迪亚戈回忆,对他来说,加盟亚马逊并不是简单地换一家公司。但当他接受完贝索斯以及公司团队的面试后,明白亚马逊当时的亏损并不是因为公司做了错误的决定,而是因为公司在长期的项目中加大了投资。 “这让我开始懂得,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不要急于短期内去盈利,而是怎么样把基础夯实。”迪亚戈说,“那时,除了妻子,几乎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觉得我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关于亚马逊一直在赔钱的报道。” 11年后,当迪亚戈再回首当初的决定,他觉得这是他人生中做出的一个最佳选择。 贝索斯为亚马逊制定的长远战略是正确的。在西雅图之行中,贝索斯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记者难以忘记:“我们播下了一粒种子,可能不知道它会成为一棵什么样的树,但我知道它将来一定会成为一棵大树。” 作为主管亚马逊中国的负责人,王汉华对贝索斯推崇备置。这不是客套的虚伪,而是贝索斯与其他CEO不一样,打动了他。7年时间,给予他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并观察贝索斯的一举一动。 “贝索斯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人,他承诺公司着眼于长期,这并不只是说说,而是有着具体可执行的方案。”让王汉华如此触动来自一次会议。2009年9月,卓越亚马逊(当时还未改名)在做2010年计划。管理团队认为亚马逊中国还处于一个投入阶段,需要总部加大投资。在会议上,王汉华提出了他的计划,并认真回答包括贝索斯和公司高级副总裁在内的高管问题。 面对诸多尖锐问题,王汉华当时忧心忡忡,他担忧计划可能无法获批。然而,在其他高管都提完问题后,贝索斯说:“汉华,假如我给你的投资加一倍,你会怎么做?”对于上司的这个问题,王汉华坦言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毕竟,他最初担心的是计划会不会获批,没想到贝索斯不但肯定了他的计划,反而还加倍。 贝索斯的举动让王汉华感触颇深,“在我多年的职业生涯当中,这是第一次。原来的老板都是说你的业绩能不能翻一番,从来没人说给你的预算翻一番。” 作为摩托罗拉前高管,王汉华当时的处境与在亚马逊不一样。2004年,正是摩托罗拉手机最红火的时候,他负责公司的销售,常常着眼于短期目标。当时,中国区的利润占摩托罗拉总利润的16%-17%,如果中国区的业务出现一点风吹草动,立即会影响到公司的财报。 在“业绩为王”的指导思想下,摩托罗拉总部对中国区业绩的关注,从最初的一个季度缩短到一个星期。为达到总部下达的任务,每一个人都变得非常短视,各种促销层出不穷,目的只有一个--扩大销售。这在亚马逊是不可能发生的。“亚马逊能成为电子商务的龙头企业,基于长期的理念功不可没。”王汉华说,“公司成立八年没有盈利,贝索斯依然坚持投入,值得敬佩。在亚马逊,我们不会做所谓的‘五年计划',因为5年实在不够‘长期’”。为了向世人展示他所谓的“长期”,贝索斯投资了一个“万年钟基金”, 旨在修建一个巨钟,可以存世10000年,像金字塔那样流芳百世。 商业上,贝索斯着眼于长期投资的最佳案例是在2006年进军云计算。当年这一投资计划也受到华尔街的质疑,导致股票下跌。而到了2010年,当初被质疑的云计算业务,成了亚马逊获利最高的业务之一。现在,当各大科技公司还在憧憬云计算的未来时,亚马逊2010年的云计算业务收入已超过5亿美元,拥有包括《纽约时报》、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在内的40万家企业客户。 顾客公司 “亚马逊是一家顾客公司。”亚马逊全球销售高级副总裁迪亚戈·帕森提尼在2011年12月的第30次北京之行时告诉记者,“我们给顾客提供最简捷的方式,让他们得到最好的体验。” 迪亚戈是最有权力评价亚马逊公司的高层之一。这个意大利人曾服务于苹果公司13年,加盟亚马逊已有11年。亚马逊在长达十余年的变革中,他都参与其中。而更难得的是,作为一个身处两家着名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迪亚戈的评语更为贴切或准确。在他看来,苹果是一家追求极致设计的产品公司,而亚马逊则是一家顾客公司。 在亚马逊,权力最大的不是公司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而是客服部门。用户有时候甚至直接把问题发给CEO贝索斯。通常,贝索斯会把这些邮件转给相关部门,并要求查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发生在去年圣诞节前的一件事情,让迪亚戈记忆犹新。一个普通的中国客户给贝索斯写了一封邮件,大意是他想买一件物品,但在亚马逊中国的网站上没有找到。最后,他在亚马逊的竞争对手那里找到了。 按照常理,这样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客服人员就可以解决。但贝索斯却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因此,他直接给主管销售的全球副总裁Diego和主管亚马逊中国的王汉华发来邮件,要求彻查该事。 迪亚戈和王汉华立刻安排相关团队与这位用户沟通,通过内部调查得知,亚马逊网站上确实没有该用户需要的产品后,诚恳地进行道歉,并立即让采购部门进行采购。事实上,过去7年,王汉华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聆听用户的需求。 2005年4月,王汉华辞去在摩托罗拉优厚待遇的工作职位,转身加盟卓越亚马逊(亚马逊收购卓越网,迈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在这转身的当口,他也经历了和迪亚戈相同的纠结。在王汉华的办公室中,他向记者描述了当初加盟亚马逊时的细节,“我接到猎头电话时,很诧异,因为根本没听说过卓越。”王汉华说,“但亚马逊很熟悉,因为我送给老婆的结婚戒指,就是在亚马逊上购买的。” 到现在,每逢新员工入职,王汉华总会强调两点:“在亚马逊,没有王总,只有汉华。另外在这里,公司由消费者说了算,而不是我。”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运营及客服总裁刘贵国认为,公司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对消费者来说,在网上购物最关注的是价格、丰富的产品以及能否按时到达。 刘贵国为了找到公司的缺陷,时常把自己当成网购一族,不但在亚马逊网站上下单,也会在竞争对手的网站上下单,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问题。但是,他从竞争对手处经常买到有问题的产品,比如过期食品,或者买的玩具虽便宜但不耐用,让他失望的同时也多了一份警醒。为了防止亚马逊也出现类似问题,他更严厉地要求自己。如果达不要客户的需求,就不能给用户作出承诺。因为,“我们不想让消费者感到失望。” 坚持顾客主导打破了纵向部门之间的隔阂,消除了地盘之争。一位刚从诺基亚离职加入亚马逊的员工告诉记者,他认为亚马逊团队合作很好,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去其他部门了解相关信息。但在诺基亚,如果有谁敢越线,肯定是一巴掌把你给打回来。 让消费者做主,还打破了权力上、级别上的布局。在其他公司,很多事情都是老板说了算。但在亚马逊,普通员工也可以顶撞老板,不论是王汉华还是贝索斯,而理由仅仅是只要员工认为“我如果是消费者,我会这样做!” 无法复制的优势 亚马逊网站的架构在全球保持一致,是为了让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即使在异乡,也能保证在不熟悉当地语言的基础上,能轻松在亚马逊上购物。在最近的中国之行中,迪亚戈为验证这一点,偷偷地在亚马逊中国网站上下了一张订单,结果,第二天上午10点,快递就将他购买的洗发水送到了酒店。迪亚戈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因为他完全不懂中文,仅得益于网站界面基本一致,他连蒙带猜地搞定了这事。 但这些细节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国内的一些电子商务网站虽然接受信用卡支付,但支付环节很多是发生在网站之外的,银行与网站没有完全衔接。而在亚马逊网站上,所有的交易都发生在网站上。 仔细观察会发现,亚马逊隐藏着一套强大的技术。作为亚马逊独具特色的零售、供应链或是仓储物流等业务系统,都是贝索斯口中“智慧、充满激情、勤奋”的工程师们研发出来的,这些让其他高科技公司艳羡的IT系统,支撑着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亚马逊由此连续4年蝉联《商业周刊》全球IT企业100强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