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自然有机商品连锁超市—全食(Whole Foods Market)的老板约翰·麦基被喻为“有机食品业的比尔·盖茨”。在众多企业追求经济规模的时候,“全食”这家“绿色企业”充当了另类。 近年来,美国有机食品超市全食渐为人所熟悉,相对而言,其规模迷你,成长速度和获利却更优异,大有威胁零售巨头沃尔玛的势头。相较于沃尔玛表现平平的股价,全食超市的股价从1992年上市以来已经上涨了近40倍。全食超市代表的究竟是个怎样的新产业,其成功的方程式又是什么? 有机食品的诱惑 前段时间,一部纪录片《超码的我》惊醒了很多人,导演为了探究快餐食品的危害,亲自做试验,连续吃一个月的麦当劳汉堡。这部纪录片中,本来十分健康的导演,经过一个月的“摧残”,不但变成了大胖子,而且被医生警告会有生命危险。这部电影获得了1.1亿美元的票房,影片一经上映便掀起一阵反对快餐文化的风潮。 对于快餐文化的讽刺和批评不无道理。大工业流水线产出的廉价快餐食品,高脂肪、高热量,营养价值很低。为了在单位成本下达到最大产量,无机化肥、杀虫剂被大量运用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的饲料里被添加了催长剂。这些做法扰乱了正常的生态平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这些问题。 为了追求食品安全,很多人开始钟爱有机食品。他们认为,与无机食品相比,这些有机食品不易携带病菌。十年来,美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20%,尤其是在每一起公共食品污染事件发生之后,有机食品的销售都会出现一次高潮。 将“有机食品”主流化 在全食之前,吃着不含任何防腐剂和转基因的食物,穿着没用过杀真菌剂和杀虫剂的棉花做的有机棉T 恤,曾经是一小部分新兴阶层偏爱的时尚潮流。到了上个世纪90 年代,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兴趣日益浓厚,麦基和他的团队将赌注押到有机食品上。麦基他们发现,美国的主流社会人群总会多花些钱来吃更天然和更纯净的健康食物,即使是那些对农产品食物链的完整性认识最模糊的人,就像他们愿意为更安全的汽车、更结实方便的橱柜花费更多一样。此后,全食超市开始集中推广“有机食品”,大量新鲜、诱人的有机蔬菜和食品涌进这家超市,很多还是刚刚从农庄采集来的。 给食品附上“履历” 在美国,农业部对“有机食品”的定义十分严格:必须是不使用有毒化学肥料、以天然技术栽培的农作物;家禽和奶牛等牲畜则不能打抗生素,或喂食用化学肥料种植的饲料。 为了塑造品牌,“全食”更挑剔,他们通过严格的选择,为顾客在天然纯净食品和其他食品之间划分出鲜亮的区分线。超市的采购人员甚至会告诉农户,到哪儿去找用纯天然墨水做成的标签,或是为什么必须换屠宰场,产品才能被接受。此外,每个希望成为供应商的有机农户,都必须填写39 页的表格,详细说明更多细节,包括怎么给动物喂食、放养及清洁。 除了全国统一的产品外,公司还要求各分店跟当地小供应商合作,提供10%到15%以上的当地产品,以减少运输,并减少碳排放量。特别是每年5、6月收成旺季,超市中70% 的产品都是当地产品。采购本地化的标准,是以分店为圆心,半径约32 公里的范围内。 如今,作为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连锁超市,全食被《福布斯》杂志列为继微软、星巴克、苹果之后,能够改变世界的公司之一。虽然它的商品售价比一般超市高出40%到175%,但消费者仍冲着这些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鲜鱼、肉、水果纷至沓来,2007 年的销售额更是超过了70 亿美元。 点评:全食与沃尔玛等连锁超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追求“每天最低价”,而以健康、有机、环保、便利的各色美味熟食取胜。也可以说在超市等零售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的年代里,全食迎合美国消费者的新消费倾向,运用蓝海战略,创新性地为企业进行了定位,并在保证产品的品质上,做到极致。全食超市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准确地把握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并更快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才是企业冲出红海,取得胜利的法宝。 更多市场营销教学案例可查看:市场营销教学案例专题 更多电子商务教学案例可查看:电子商务教学案例专题 更多电子政务教学案例可查看:电子政务教学案例专题 更多综合物流教学案例可查看:综合物流教学案例专题 更多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可查看:工商管理教学案例专题 更多国际贸易教学案例可查看:国际贸易教学案例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