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全世界90%的手表产自瑞士。直到七十年代中期,瑞士手表仍然能占全世界手表产量的40%。但是,在1974一1979年间,它的手表产量从8400万只下降到6O00万只,从业人员从8万减少到5万人。其中,仅1978年就有172家手表厂因此关闭。 一、找一个支点,撬动“钟表王国” 电子手表在瑞士的出现并不算晚。早在1969年,瑞士手表协会研究中心就曾经设计了第一只石英手表。遗憾的是,瑞士手表业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正确地预测到石英技术的前景,同时从感情上也不愿意放弃经过百年积累而成长起来的精密机械表的优势。而精明的日本手表业厂商获得这份情报后,及时地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预见到机械表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很难再有科技上的重大突破,而石英技术则刚露头角;同时,日本手表业界反思了以往与瑞士这个“钟表王国”竞争的经验和教训,认清了自己的劣势正是精密机械工业的基础不如对方,应该调转方向,加速将自己电子工业的优势.运用到手表工业中来。因此,日本手表业界开始秘密地购买和收集有关石英技术的资料和信息,加速开发和研究尚有待解决的技术及生产上的问题。终于在七十年代初期,一种新型的以石英震荡为时源,以微型电池为动源的电子手表开始大规模地投放国际市场。 精工公司首先发难,西铁城和卡西欧等公司紧紧跟上他们除了充分发挥电子手表固有的优势,如误差只有机械表的1/60,防震、防潮效果更佳等来争夺市场份额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强劲的营销攻势。第一,在狠抓质量的前提下,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创造需求。1972年电子手表刚开始上市的时候,每只零售价格高达300美元左右,1975年每只的出口价格便降到64美元,至1979年又降到每只29美元,而且出口到美国市场的还可以再打折扣。第二,在电子表的加工技术和外型设计上,极力赶超瑞士高档手表。以使自己的手表不仅在花色造型而且也在工艺技术上增加与瑞士表的抗争能力。比如,将电子表芯装在项链上变成项链电子表,将电子表芯装到圆珠笔上变成圆珠笔电子表。第三,为了争夺瑞士手表原来市场份额,还通过电视和杂志等多种媒体大作广告宣传。据《现代化》杂志1981年第二期载:1979年仅精工舍公司一家在美国的广告费平均每只手表达到15美元,占全部营业额的6%。在电视上以“石英技术满全球,领导钟表新潮流”这样的诉求来宣传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s同时又集中在《POPEYE及《少年冠军》等杂志上,针对青少年群体作主体宣传。就这样,从1972一1979年近10年的时间里。日本电子手表已占领了瑞士在美国市场的5%,欧洲市场的4%。到八十年代,日本成为名列第一的钟表生产国。 二、蓦然惊觉,为卫冕而战 早在石英手表还在瑞士实验室的时候,设计工程师马克思·赫泰尔就向瑞士有关当局写过一份报告,要求大力推进这项技术。可是,这只“丑小鸭”在瑞士手表业界却遭到了普遍的轻视,认为电子表并不能代表新产品发展方向,拒绝调整他们的产品结构。然而,就在他们睨视的眼皮底下,电子计时技术悄然而又神速地发展着。当瑞士手表业界的决策者们发现电子手表已对机械表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时候,日本电子表已经成功地进入了市场并站稳了脚跟。 为保住“钟表王国”的宝座,瑞士手表业界在1978一1980年这三年里经历了痛苦的调整,改善产品结构,加强对电子表的发展,以缓和市场占有率日趋下降的趋势。到1981年止,在世界闻名的欧米茄手表厂的产品中,电子手表已占50%;天梭表厂的产品中电子表占60%,并且这两家的电子表所占百分比还在不断地向上爬升。除此之外,还加强了营销配合。第一,在生产布置上作了调整。在瑞士本土主要生产高档手表,把中低档手表的生产及装配转移到工资低、地价便宜的国家和地区,以求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加强竞争能力。第二,在加速电子表标准化的同时,从增加花色、品种上下功夫。天棱表厂设计并生产了三、四代合一的电子手表,上面既有数字显示系统,又有指针显示系统。瑞士生产的许多电子表已经超越了计时范围而转入多功能化。如有能够测量血压和记录里程的电子表,有装配了微型收音机的电子表,等等。第三,加强广告宣传。例如,欧米茄手表厂就以宇航计时的准确度为题材,骋请退休宇航员为董事,借题发挥,大肆宣传。第四,积极寻求合作,引进先进技术。1981年3月,瑞士钟表业界的共同研究机关——瑞士电子钟表研究中心(CEH)与精工集团签订了一项无偿钟表专利合同,相互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交流技术、诀窍,以此来减少开发研究费用和时间,弥补后起者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强化自身竞争能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