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葡萄酒的消费量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而日益增长,连普通老百姓也都开始饮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和大众市场,葡萄酒也是“王谢堂前燕”,尚未“飞入寻常家”。葡萄酒作为有钱、有文化、有品位的人的桌上佳品,带给人的想象往往是阴森森的法国古堡,地底下长长的过道,深不见底的酒窖,一瓶瓶的葡萄酒在烛光中闪烁着鬼魅的亮光,还有那橡木制成的酒桶成堆地叠放在一起。一提及葡萄酒这一高档消费品,人们想到的品牌大多是那些不知道如何发音的法国牌子,仿佛只有诘屈聱牙的法语方能体现葡萄酒的身价。对于葡萄酒鉴赏者来说,每一瓶葡萄酒都象一首花一样的诗,需要耐心地、细细地品味。 美国的葡萄酒产业,非常讲究产地是否尊贵、年代是否久远、故事是否动人。这样的经营手法,纯粹是以高端消费者为中心,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不过这种精英路线缺乏持久的竞争优势。美国的很多营销策略专家都希望打破葡萄酒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学习和采纳其他快速消费品的更加贴近顾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营销模式,从建造和管理品牌着手,鼓励消费者从其他酒类产品转向葡萄酒,培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伺机扩大市场份额。这些品牌策略专家希望能有一个葡萄酒品牌能够颠覆偏重高端的美国葡萄酒市场,让精美的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在,这样一个品牌已经出现了,不过,它不是来自于葡萄酒的故乡法国,也不是来自于品牌众多的美国,而是土生土长于澳洲,这个一向以跳跳蹦蹦的袋鼠和臃懒的无尾熊著称的国度。在美国市场上快速成功的澳洲品牌有一个奇怪的英文名字“Yellow Tail”,直译成中文是“黄色的尾巴”,笔者给它起个名字叫“澳洲黄藤酒”(以有别于苏轼的“红酥手,黄藤酒”)。澳洲黄藤酒的英文名字非常大胆、非常独特,世界上很少有命名专家敢给“尊贵”的葡萄酒冠以这样的名字。澳洲黄藤酒是由一个小酒庄创制出来的,不要说有上百年的历史,就算五年的历史也没有。就是这个澳洲黄藤酒,在美国葡萄酒业内刮起了一阵澳洲风,颠覆了一切常规,挑战所有的权威,横扫千军,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就登上了美国境内进口葡萄酒的头牌交椅,一时间,原先的法国贵胄和本土的加州新贵,无不对之刮目相看,暗地里惊慌地研究对策。 2001年,黄尾在美国露面的头七个月中,卖掉了20万箱。2003年,黄尾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两百万箱。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黄尾葡萄酒就登上了美国境内进口葡萄酒的头牌交椅,美国市场占了Casella酒厂总销售额的75%,有70%的回购率。黄尾酒占了美国市场澳洲酒销售量的40%,比五家最大的澳洲竞争者市场份额的总和还多。 为什么黄尾会在美国取得如此佳绩?简单地说,黄尾主要是做了一瓶“新奇、好玩、有趣、冒险”的红酒,它主要做了几个主要的改变: 1、命名 澳洲是以蹦蹦跳跳的袋鼠著称的国度,所以用“yellow tail”这个名字,既宣扬了民族文化,又体现出独特和有趣。 2、包装: 标签使用抢眼的袋鼠形象,对比鲜明的黑黄色相间而反衬出的葡萄酒本身,在众多的葡萄酒品牌之中脱颖而出。 3、种类: 传统葡萄酒种类繁多,一般消费者往往不知如何选择。黄尾大幅减少葡萄酒的种类,只推出红及白两种,并在瓶子上贴上醒目、简单、非传统的标签,消费者非常容易就可以决定购买哪一种。 4、营销的亲和性: 黄尾打破一般葡萄酒营销定位时,只注重历史与荣誉的精英文化的关联,而是只是强调其来自一个有趣、友好的国家,并以此作为产品的营销定位。在营销推广更是采用了非常有趣、极具亲和力的方式,一下子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赢得了他们的喜爱。 5、口味: 黄尾通过对传统葡萄酒口味的改造,使其口味更为大众化,比如减少苦涩,加重甜味,使那些从不喜欢葡萄酒的消费者也能接受,将那些喝啤酒、鸡尾酒的消费者请进了葡萄酒市场。另外,偶尔在餐桌上才喝葡萄酒的人更频繁的饮用黄尾葡萄酒,惯于喝经济类瓶装葡萄酒的人以及喝更昂贵的葡萄酒的人,都汇聚起来,成了黄尾的顾客。 6、无广告进入: 黄尾刚开始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既不办促销活动,也不在传媒上和消费者间做广告,却一举超过了那些大牌竞争对手。随着销售的不断猛增,市场的不断扩大,模仿者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