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研室 首页 教学案例 市场营销案例 查看内容

三个创业案例的经验与教训

2011-5-25 11:53| 阅读次数: 643| 发布者: admin

摘要: 对于做营销的人来说,大多数人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梦想”是自己创业,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实际上,创业成功的人,可能不到1%,甚至更低,但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进行注册。创业中的酸甜苦辣比比皆是。本文结合作 ...
有人说,如果有100个人创业,其中有95个人可能会失败,剩下的5个人中4个人即将失败,剩下最后一个人可能成功。注意:仅仅是可能会成功,也就是说,真正意义的创业成功,其概率还不到1%。  

  尽管不到1%的成功率,但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进行注册,目前,中国企业注册数量大约为1030万家(不含个体)占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以深圳为例,2009年,全市中小企业数量30.5万家,09年新增2.6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2%。  

  一般来说,我们说创业,也不仅仅是指注册有限公司,也包括个体户,这样来看,实际上每年加入进来的创业人数的比例会更高。由此可见,踏上创业这条路已经是很多人的理想,而且由理想已经变成了实际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是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无法体会到的。  

  以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综合了三个人的不同创业历程,谈谈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案例1】 大而全  

  以下的这个案例以前就说到过,但不系统,只是说了一些不成功的结果,现在还原全貌和关键点。案例要说的此人,是一个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很强的人,从基层业务员做到营销总监职位,而且有很好的业绩。所以,他以前经常对着我们说:他拿了多少个第一、很多业绩都是史无前例的等等......

  能力强的人,自信的人,不甘于现状的人,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迟早要自己另起炉灶。在为自己争取权益失败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回家创业。我现在一直没有搞明白,他为什么就一定要回老家创业。在这个问题上,我只记得他大概的意思是,只有回家才能获得更好的原材料和资源。回家到现在,现在回过头来开始第二次职业经理人生涯,他或许是想得到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吧,必竟,已经快5年了,5年对吃“青春饭”的营销人来说,简直就是难以忍受。为什么?5年在原地不动,没有发展,没有太多利润,这不是折磨吗!做过营销的人大概都会知道其中的压抑:就好比一个市场,年年维持,一促就销,不促不销。粗看起来,并不是一点货也不能卖,但没有自然销售,一切的销量都来自推动,这就很难受。这个情况跟他的公司很相似,活着也许还可以,但却没有发展,也就是说没有“美好”的明天。  

  其实,这样的结果是他远没有想到的,当时,他认为,只要有配方、技术、厂房就够了,后来才发现,在偏远的地区,有好的东西也找不到人来实施;厂房也没有珠三角这块好找,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好厂房生产线之后,发现市场也打不开。  

  想借助原有熟悉的网络,发现第一,网络并不见得就兼容;第二,不在总监的位置上,人走茶也凉了。  

  一切都显得异常艰难。他说,尤其是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因为主要是一个人决策,其他人只是负责技术个管理工人,资金周转、市场开发就要一个人抗,一旦长期看不到效果,自然会有些泄气和郁闷。  

  有时候,能找到一个说说话,谈谈事情的人都找不到,他说。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在那个地方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合适的人,也不会去那个地方,况且他也提供不了沿海地区的待遇啊。

  上个月底,他又来到了这个城市,据他说是为了第二次创业做准备,看得出来,他还是对自己创业充满了自信。  

  在这个案例中,他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当然了,这些都是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权当时候诸葛亮吧。

  第一,小企业,不要大而全。对于他的公司,核心的东西是配方、渠道,生产线完全不用自己建立,可以OEM方式进行,以减低成本和风险。

  第二,选址在内地,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运输等成本很高,必竟刚开始都是小批量的生产。  

  第三,渠道,原有渠道并不兼容,而且也是人走茶凉。  

  第四,最核心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内地确实没有人才优势。很难找到独挡一面的人才,诸如生产,现场管理,营销人才不用说了,他自己临时可以顶住,但生产、现场管理他并不在行。

  【案例2】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一个做保健品多年的职业经理人,赚到了第一桶金,此时恰好碰到一个保健品项目可以进行“包装”,在获得了一笔启动资金后,就成立了一个公司。应该说,投资人也有具战略眼光,为项目打造了一整套的商业模式,也进行了严格的可行性分析,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而且败的非常惨,投资人严重亏损,几乎没有任何回报,此项目最后完全退出市场,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中当然问题很多,但最大的问题是投资人聘请的总经理好高骛远,看到项目前景“诱人”,但忽视了企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可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来的道理,把项目的命脉置于一个招商的手段,进行全国启动。但该产品的特性较为复杂,启动起来谈何容易,此后,项目完全陷入被动。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然可以说出很多不是。可在当时的巨大压力之下,已经有点乱了方寸,明知道一些推广方式没有丝毫效果,还是硬着头皮上,完全是把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比如,明明一款零售价格1000多元的产品,还要选择去一些性保健用品店铺货,按照拜访数量和售出金额进行业绩考核,如果完不成任务,交通费也不给报销。试想,你都知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业务人员一天下来就已经心中有底,不会去跑,随便填几份资料敷衍了事罢了。  

  商业模式在企业巨大的生存的压力下,已经跟具体的操作脱节。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产品是新品类,也是新品牌,消费者对价格如此贵的产品自然会有购买的障碍,而这种障碍不是中低消费的性保健品店能够解决的;在产品拉动上,由于长时间的亏损,投资方已经看紧了“钱袋”,不再大量的投入,因此,要借助线上的拉动,进而形成代理的网络,也就无疾而终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