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崇洋 关键词:"洋气",文化断层 上海话"洋气"是个地道的褒义词,意思是时髦、有西洋风情。当然,"崇洋"不等于"媚外",但也是个不值得提倡的习气。封建时期的各朝政府通常十分自信,唐王朝的辉煌和元朝辽阔的版图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更是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投资比例应高出北京奥运会)。但自从当年帝国主义侵略者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国人就从当初的自负迅速掉入了一个缺乏民族自信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人一度处在一种充满热情和憧憬的状态中,但是改革开放在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美国这个"金元帝国"的拜金主义思想,崇洋的风气再度甚嚣尘上。崇尚国外更领先的科技、更优越的生活和更时尚的装扮无可厚非,"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新鲜事物受欢迎也是难免的,但这些不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身份和背景缺乏认同、甚至渴望摆脱的基础上。 利用这种特性进行推广的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书商常用的"美国畅销书排行榜"。这种方式由来已久,人们早已欣然接受并习以为常,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人喜欢看的书就一定好看?美国人的品位真的适合中国人吗?为什么一定要美国,而不是其它国家?美国人有文化吗?这些质疑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偏激,但是此类现象值得反思。 说到web上的交互和视觉设计,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外的技术和风格,近十几年来取得了进步是迅速的,一些土生土长的网站,比如豆瓣,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事实上,国内的设计,比如平面设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一是缺乏创新的土壤,二是多年来的崇洋习惯,使得国人一时不能相信自己已经具备一定实力。但相比不够自信、迷信洋设计,没有找到植根本土、散发文化内涵的真正的"中国化"设计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图6)。如林语堂所说,"中国自有顶天立地的文化在,不必样样效颦西洋"。
![]() 图6:"中国式"设计不应单单是使用一些传统或古代的视觉元素而已(URL:http://www.annsoup.com.tw) 六、忍耐力强 国人讲究"百忍成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究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善于消化不平等不合理的制度和法律,与法国人的"罢工文化"形成极大反差。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但发展到极致,就成了一种恶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知是旧社会长期集权统治和等级间的明显落差,将民众的忍耐力训练到了很高的程度,还是民众的忍耐力助长了这种社会制度,总之,不到灭亡的关头,难见爆发的迹象。 设计师们应该向国人的忍耐力致敬,正因为国内用户的忍耐力,给了众多用户体验并不愉悦的产品长期发展进步的机会。回头看看一些热门网站过往的版本,有的简直有些杂乱简陋得"不堪入目"。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用QQ的时候,我实在很难从那些粗糙丑陋的头像中找到愿意使用的,这些年过去,尽管这些被polish过的头像依然有一股山寨气息,但却足以牵动用户们的情感(图7)。视觉上的简陋并不难克服,功能体验上的磨难更是考验用户的忍耐力,比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机票购买系统:有的付款之后迟迟没有任何短信或邮件确认;有的一次只能购买一张票,填写了若干信息买了一张之后发现票价突然翻倍,第二张机票只能无可奈何的多付几百元。
![]() 图7:当年的QQ,实在很难从那些粗糙的头像中找到满意的,好在视觉上的不足大多不难克服 但忍耐到一定程度,总需要发泄的出口,去年春运期间铁道部推出的12306网络购票系统就被骂的体无完肤,至今也没有完全平息。今年来网络暴民的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社会学课题,但相信随着国人素质的提高,表达不满和要求改进的方式会越来越文明和理性。 结语 虽然是"小议"一下,但话题较广,不免长篇大论一番。可惜国民性中勤劳、坚忍、圆融、闲逸、善于变通等优点由于和用户体验关系不强,所以没有讨论。 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断反省是不应忽略的环节,never travel faster than your soul,科技的发展不该超过人们精神境界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希望网络产品在满足国人需求和特点的同时,提供更多超出预想、引领时代的用户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