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众 荷兰人类学家Geert Hofstede曾经提出一个将民族差异划分为5个方面的模型,其中一条是"Individualism (IDV) vs. collectivism"即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IDV指数为20,而世界最高的美国是91(表1)。虽然Hofstede的研究结果未必能代表全部国人,但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明显高于个人主义的国度(但同时每个个体只关注个人利益而非社会责任、缺乏协作精神,这不失为一种奇妙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集体主义占据主流,必然引发更普遍的从众心理 。
![]() 表1:各国IDV(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指数(来源:http://psych.ut.ee/~jyri/en/Allik%26Realo_JCCP2004.pdf) 利用从众心理激发购买欲是最常见的方式。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两种现象:无论商场还是菜场,如果某个摊位聚集了很多人,就会吸引人们纷纷赶去观摩和购买,很多人因此在冲动中抢购了自己不是很需要的商品;有些商家为了吸引客源促进购买,专门请人来冒充消费者,俗称"托儿"。在电商平台中,成交比数就如同第一种现象,比如淘宝中设计的很醒目的"最近成交XXX笔"(图1)就是对用户决定是否下单的一个有力的参考;而请人"刷信用",就和第二种现象如出一辙。
![]() 图1:"最近成交XXX笔"被设计的很明显(截图时间2012-09-13) 从众心理引发的另一个网络现象就是网络产品的迅速流行和出局,曾几何时,大江南北掀起了博客热潮;又曾几何时,人人网、开心网等国产facebook轰轰烈烈;如今,大家纷纷放下了博客和社交网络,玩微博玩的不亦乐乎。用户们可以很快很投入地使用一个产品,也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抛弃和遗忘这个产品,这也是互联网公司们要不断求新、求快、联手炒作、互相抄袭的重要动力。 人类是社会动物,从众心理是天性使然,善加利用能达到很好的营销效果,但若行为上的简单从众演变为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盲从,以及为了跟随主流而不敢于坚持真相和真理,就是一种负面现象了。韩寒的成功,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国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流畅的表达出来的人,太少了。但是同时,大众对于某些网络红人的热捧也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很多人对于被众人接受的观点,缺少起码的辨识能力便全盘接受,很容易在无形中被洗脑;或是及其容易被一些煽动性的言论蛊惑,成为潜在的网络暴民。总之,国人独立思考、客观分析、放下偏见、着眼大局的能力,还有提高的空间。 四、惰性 懒惰是人类七宗罪之一,与生俱来,但是由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懒惰引发的结果各不相同。 关键词:短期效应、抄袭 "天下文人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这句俗语形象的揭示了没有版权意识、无知识产权保护的千年传统。明清的八股取士,说白了也就是按照严格的模式从"圣人"们的书中摘录内容集合成文。现在,抄袭和过渡模仿的泛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只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是树立品牌和文化。 总所周知,国内众多互联网产品都是移植国外产品而来,不胜枚举(图2)。本土化有的做的很好,有的差强人意、直接"山寨",有的确立了霸主地位,有的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在科技迅速发展、信息爆炸、 竞争激烈的时代,"拿来主义"确实是一条捷径,但如果想走得更远,当然不能一味抄袭,必须寻找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并确立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
![]() 图2:近年来被广泛学习的瀑布流网站Pinterest(http://pinterest.com/) 说到短期效应,虽然民众一直抱怨某些政府机构只重短期内的政绩、某些企业重视短期内的盈利,但其实这种非常"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是渗透在每个老百姓的思维之中的,比如现在来看我这篇文的人,有多少人是抱着"这对我的工作有什么用处?""哪些东西能马上使用到?"这样的想法来的?又有多少是针对设计背后的语境和人文因素的思考? 关键词:读图时代 思考上的惰性导致大众生活远离书籍和学术,离开校园后大多数人不再用脑子看书。轻薄的小册子更受欢迎,品三国、说论语等"二手"历史和"国学"走俏,上世纪末以几米为代表的绘本作家的风行,这些都是明显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