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陌生人”是卫哲组建团队的原则。在最初的五个合伙人中,有三位曾与卫哲是同事,且都有在阿里巴巴的工作经历;朱大铭在德同资本时就与卫哲相熟。卫哲的助理也是从阿里巴巴带过来的。目前16个人的团队成员中,“不仅相互认识,而且要超越认识,必须一起共事过且存在直接汇报关系3年以上。” 卫哲对“知人善用”进行了量化的理解。 不过,这些团队成员在加盟嘉御基金时都只拿到“少于或等于原来水平的工资”。卫哲给的理由是,他们还处于创业阶段。 傍大佬,募“资源” 搭团队靠的是“知人者智”,而为基金募资则考验卫哲的“自知者明”。 “当你离开原公司创立一个新平台的时候,才可以看出你以前积累的人脉资源和信任,到底多少是基于原公司的,多少是你自己的。”从去年3月份起,在搭建团队的同时,卫哲也着手开始动用此前积累的社会资源来募集资金,否则嘉御基金仍然是“无源之水”。 由于工作性质和地域等原因,此前在阿里巴巴的五年并非卫哲积累社会资源的“黄金时期”。“我的社会资源在阿里巴巴还可能萎缩了。” 不过,得到阿里巴巴领袖马云的公开支持,似乎又是社会资源的升华。去年4月,马云高调宣布出资嘉御基金,而这距离卫哲辞职的时间不到两个月。马云支持老部下创业的消息,让更多企业家关注起这“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新基金。 从一开始,卫哲就不想浪费时间动员那些“手握重金”的投资机构。“机构都是很犹豫的,它们对于一个没有业绩的新基金持怀疑态度。”于是,卫哲选择的是从富商家族和企业家入手。 “我在汇丰银行担任过四年董事,当时跟香港各大家族积累了很好的友谊和信任。”最著名的要数“小超人”、电讯盈科董事长李泽楷对卫哲承诺的出资支持。今年8月,电讯盈科发布公告称,将对卫哲的公司进行不多于2500万美元的投资。李泽楷参加了嘉御基金2012年投资者年会,出席的嘉宾还有香港“红筹股之父”梁伯韬、普洛斯CEO梅志明等。 卫哲的“小公司”并没达到进驻上海嘉里城写字楼的标准。为此,卫哲亲自致电嘉里集团的郭氏家族,方才租下办公室。 卫哲的募资行动“顺风顺水”:他为嘉御基金I期募集了3亿美元。“我们的出资人覆盖了香港最有实力的家族,覆盖了一线最著名的企业家,覆盖了欧洲百年老牌的家族,覆盖了东南亚的企业和家族。”卫哲称,这是一张“让人震惊”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即出资人)名单,背后能够撬动上千亿美元的追踪投资。而在这些LP之中,有十几个人连协议都不看,只拿到签字页就直接出资了。他们的说法是“反正卫哲你来做,我就绝对相信你”。卫哲说:“这些是中国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也是我多年的朋友,对我非常信任。” 而此时的嘉御基金连一个储备的项目都还没有。 而海外家族则要走最严格的流程。“我也很欣赏这个,即使他们是基于信任我才出资,但也要作充分的调查才落实。”而卫哲“只做美元基金,永远不做平行的人民币基金”的承诺,让这些海外的LP放心,会相信他能专心打理好手头上的钱。因为一旦他同时在做人民币基金,难以解决利益冲突——当一个项目来了,到底是用美元基金投,还是用人民币基金投? 卫哲对嘉御基金收取的年度管理费定为总投资承诺额的2.5%——这个比例并不算低,在PE募资困难的今天,甚至已经有机构承诺给LP免管理费。卫哲的解释是:“我们比别的基金更辛苦,效率更高,所以我们的管理费比别的基金要高。” 逐渐地,卫哲就不再是“找钱”,而是“挑钱”了。有些煤老板慕名前来,欲一掷千金加入嘉御基金的出资人行列。“我对他们说,我们要的不是募资,而是利用募资的过程募集资源。”卫哲解释,做煤炭、做住宅地产起家的企业家,对于嘉御基金投资边界里的领域并无帮助。“我们去投资企业,企业会问我‘除了钱,还能为企业带来什么’。那我会把同样的问题去问出资人:‘你除了出钱还能给我带来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