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旱季里的仙人掌 我觉得通过网络广告吸引到新用户的成本在人均50元左右是可以承受的,但现在很多企业的人均成本高达200元。 记者:这两年资本大规模进入电商,企业们的思路就是烧钱扩大市场份额,挤掉对手之后,再慢慢盈利,导致大家都在做着亏本的买卖,这种情况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损害? 顾备春: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比方说,如果市场上有10家公司,其中有一两家拿到钱了,靠这种方式把市场上的其他公司击垮了,那么这个资本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但现在我们这个行业的现状是,市场上有10家公司,这10家都拿到钱,这意味着谁也不能挤垮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损俱损,谁也占不到便宜。 麦考林绝不会去拿着投资者的钱来玩这个游戏,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品牌,搞差异化经营。2012年将是更惨烈的一年,我们希望现金流能够持平,这样就不会被资本绑架,保证公司是独立的、健康的。 记者:目前电商行业的状况是淘宝一家独大,剩下的惨烈竞争。与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等比较,麦考林的定位是什么? 顾备春:京东、淘宝做的都是平台,而麦考林做的是品牌。这就是区别。做品牌和做平台各有利弊。做平台的好处就是规模能做得很大,比如京东,它的品类不断地扩张,就可以做得大而全。但坏处是同质化严重,做平台没有3年很难盈利。 做品牌的好处就是比较灵活,针对一个细分的市场,做好自己的品牌,盈利能力就比较强,而且盈利的周期会比较短。但是它也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做某一个细分的市场。我们也是衡量了自己的能力,认为麦考林还是要继续致力于做品牌。目前我们的自有品牌的销售占了70%以上。我们也会做一些第三方的品牌,是为了补充我们自有品牌风格不足。竞争是差异化的,我希望我们专注于盈利,而不是专注于扩张。 同是做品牌,与凡客诚品相比,也有很大区别。服装行业基本上分为三个类别:时装、休闲和体育。麦考林做的是时装,而凡客是休闲。对时装而言,我们是多品牌,这样的话能够满足顾客不同风格的需求。而对于凡客这样做休闲类的,单一的品牌会更加合适,定价也相差不大。 记者:你说2012年是惨淡的一年,但同时也说,麦考林将会实现微盈利,具体有什么计划? 顾备春:首先,变化来自物流、IT方面。2011年麦考林财报上的亏损主要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钱。因为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一直没有融资,所以在物流和IT平台上的投入是非常不够的。2010年融资之后,我们在IT跟物流这两个平台的搭建上加大了投入。目前,麦考林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都设立了仓库,在江苏吴江还兴建了11万多平方米的运营中心,预计2012年春天投入使用。我们新的WMS的系统仓储的管理系统也会很快上线。我们还引进了美国红色草原供应链信息系统,我们现在仓储负责人有30多年的相关经验,此外还有原来供职于沃尔玛的高管也进入到我们的团队。现在从物流到配送,我们从硬件到人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现在我们可以实现十万件挑货零差错。这在业内也是非常领先的。 目前麦考林仍分为互联网、线下、呼叫中心三大业务,几条战线同时齐头并进的发展不太可能。我们是从邮购业务转型过来的,现在我们已经取消了目录邮购业务,专注网络业务。现在麦考林的整个品牌策略、运营方式以及产品风格,整个重心基本都将转向网络。 记者:目前广告营销费激增,麦考林有没有在节省成本上有所考虑? 顾备春:我们在2009年和2010年的时候曾投入了上亿元的广告进行营销,那时候因为投入相对较少,价格还不算高,而且当时效果非常好。但我认为,到了2011年广告性价比急剧下降,我觉得通过网络广告吸引到新用户的成本在人均50元左右是可以承受的,但现在很多企业的人均成本高达200元。所以我们已经决定,坚决停掉投入产出比低下的广告,不管是否影响流量。 另外,我们也在效率系统的优化等方面提高运作的效率,比如呼叫中心,人均接听电话的数量、受理顾客的数量、网络咨询的数量等等,包括我们仓储人均发包的数量,效率提高了,这也意味着成本的节省。 记者:在电商圈,每个企业的风格都带有创始人鲜明的性格特点,你对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 顾备春:一个公司的气质和强项,确实跟CEO的处事风格紧密相关的。首先我觉得是一个文化的不同,南北文化有差异,第二个是个人的特长不同,做平台的人更注重于运作、细节的完善;而做品牌的话,我们会更注重于产品的风格和独立性。 一直以来,我就给公司管理层灌输一种思想,就是,我们不要做春天里的水葫芦,要做干旱季节的仙人掌,要靠自己生存,不要靠资本活下去,如果说公司的下一年或两年的生存都要靠融资的话,那我估计我会睡不着觉。如果说,这也是保守的话,那么我宁愿做一个保守的人。 顾备春的办公室在衣服样品间的尽头,穿行其中,会看到过道两旁各式的服装和忙碌的员工,他喜欢这种繁忙、喧闹的氛围,这让他对公司的情况一目了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顾备春低调、谨慎,十年前接手这家频临倒闭边缘的邮购企业,并把它转型为一家电商企业,在没有获得任何融资的情况下,又把亏损严重的麦考林做到了盈利,而后2010年在美国上市。 2001年加入麦考林的顾备春,已是电商圈的老人了,深切地感受着电商行业的寒潮,“2012年将是很多电商企业的末日。” 电商在经历前两年的辉煌后,如今已降到冰点。2011年,电商行业吸引投资300亿元,但仍有大批企业亏损倒闭,目前的电商企业陷入了“创立——融资——扩张——再融资”的怪圈,热钱不断投入,但企业烧钱更快。价格战、低价营销、大肆扩充产品门类、砸广告赚流量, “赔本赚规模”的模式造成了大批企业亏损。 乐淘网CEO毕胜在一次演讲中称,电商行业表面繁荣,实则浮躁,并指出“电子商务是个骗局”,是一种完全不赚钱的模式。软银赛富合伙人阎焱也对外称,“惊喜地发现又有中国式的盈利模式创新:电商主营业务都不赚钱,但以赚不同轮次的VC/PE的钱为主。” 但是这种疯狂扩张更重要的压力是来自资本方。一位电商企业负责人说,在如今电商企业普遍亏钱的情况之下,投资方更看重市场份额,那些漂亮的数据和虚幻的未来,更能赢得资本的青睐,“资本和企业只盯着市场份额的变化,天真地以为市场份额扩大了,赚钱是迟早的事,其实,市场份额越大,亏损得就会越厉害,最终陷入泥潭。” 或许,中国电商困境根源就在被资本逐利性推动着。企业为了讨好资本,不惜毁坏自己制定的发展规划,去不切合实际地烧钱来迎合资本意志,而资本方也不在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基本上到了能卖出个好价钱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转手给下家,在漂亮的市场份额数据之下,总会有盲目的下家接手,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显然,以亏损换市场的策略最终让各个企业不堪重负。 终于有企业清醒过来,市场份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盈利。而对电商企业究竟该走哪条路,业界也有分歧。业界人士认为,对于麦考林这样做自有品牌、小品类平台的企业来说,关键还是产品是不是独特、性价比是否高,能否被顾客接受。对京东、当当来说,规模很重要,营销很重要,如果没有领先优势,低价竞争最终都会导致亏损。 麦考林希望施行缓扩张、步步为营的策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虽然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保守,认为如今的电商市场已被淘宝网占据了一大半的市场份额,其他企业都在争夺剩下的市场,谁的脚步慢了,谁就有可能被吃掉。 但顾备春坚持,麦考林绝不会为规模而放弃利润,他要做的是凭借差异化的竞争和用户体验来赢得市场。“只有在寒冬里生存下来的人,在将来才有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