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教研室 返回首页

hxbxll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aoyanshi.com/space-uid-9055.html [收藏] [分享] [RSS]

日志

解密高盛--中国为何屡屡战败

热度 1已有 3418 次阅读 2011-12-21 11:56 |个人分类:强烈推荐 | 美国政府, 华尔街, 雷曼兄弟, 花旗集团, 高盛公司

《揭秘高盛》

作者:李国平

前言:高盛的政府,高盛的美国(1

2008年,一场危机席卷美国乃至全球:从房贷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从金融业蔓延到实业界,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

美国股市跌回到了十多年前的水平:道琼斯指数从14164点跌到6700点。

华尔街的墓地上又添许多新坟:曾经显赫无比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公司、美联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一个个倒下了;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在一只脚踏进坟墓时,被美国政府拉了回来。

然而,高盛公司仍然健康地活在华尔街上,活在全球每一个角落里,笑看朋辈成新鬼

在美国联邦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决策与执行中,高盛的人员无处不在,而领导美国应对这场危机的那位前高盛CEO则成了华尔街的国王,被称为亨利国王

美国人有理由担心,民有民治民享的美国正在成为高盛所治高盛所享的美国。高盛,这个有着139年历史的公司,历尽危机没有倒下,反而愈加强大;在风云变幻中,曾经令它望尘莫及的华尔街豪门一个又一个地消失了,而它的血脉日益兴盛;无论白宫如何变换大王旗,总少不了它作为左膀右臂;当它开口说话,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听。

高盛是怎么造就出历史上最成功的金融公司的?

一、不死的高盛

在华尔街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库恩罗布公司、狄龙雷德公司、所罗门兄弟、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德崇证券这些声名显赫的投资银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投资银行主力承销商成员中还没有高盛。

20世纪末,库恩罗布公司、狄龙雷德公司这些华尔街上曾经的巨大身影消失了,让活着的高盛不能不生出访旧半为鬼的感叹。

在高盛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中,外部的危机加上自己的错误,它曾几度几乎落得与朋辈同样的命运。然而,高盛每次都大难不死,反而愈加强大。

二、接管美国

1863年,林肯总统留下了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名言。

200871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与政治评论家戴维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评论中说:在过去的数年中,高盛已经接管了大部分美国联邦政府。在未来的数年中,他们可能接管整个美国。

71日以来,金融危机天赐良机,高盛加快了接管的步伐。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被高盛的人控制,在财富全球500中高居第35位、《富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中高居第18位、全球有着万雇员的美国国际集团也落入了高盛之手。

2009年上台的奥巴马政府中,美国将看到高盛前CEO、前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留下的浓重身影。

在美国,媒体已经开始叫高盛政府,而不是高盛集团公司了。

三、高盛说话,全美国都在听

高盛说话,你可以不信,但你不能不听。

是高盛出身的前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的话让雷曼兄弟破产,也是他的话让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死里逃生。所以,美国《新闻周刊》2008929日在封面上称其为亨利国王

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中,掌握着美元发行权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而高盛则是美联储的最大股东之一。

前言:高盛的政府,高盛的美国(2

在全球能源市场中,高盛的角色与影响力无处不在。

是高盛杜撰出金砖四国新钻11等概念,于是全球的资金蜂涌进入巴西、中国等所谓金砖四国以及越南等所谓新钻11。随即,巴西股市Bovespa指数从20029月的9000点暴涨到20085月的73000点,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1月的1300点暴涨到了200710月的6200点,越南指数从120点大涨至1200多点。在高盛不再那么起劲地高谈阔论金砖四国新钻11的美好未来之后,巴西股指跌到了200812月的37000点,中国上证综合指跌到了1800点,越南股指跌到了400点。

四、天下精英,争入高盛

据报道,1990年,耶鲁大学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向高盛投了求职简历。

高盛凭什么吸引美国精英们?凭的就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失业人口近500万的2008年,高盛的薪酬总额110亿美元,平均每位高盛员工可以获得34万美元。

亨利保尔森说,高盛是一个很难进去、进去了很难升迁也很难待下去的地方。

能够进入高盛并且成功地在高盛待了下来的就成了华尔街精英中的精英。

五、由来已久、无所不至的影响

高盛对美国的影响不是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是由来已久。这场金融危机不过是让无数一直在影响美国的高盛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已,让本已左右着华尔街、左右着美国的高盛更增强了它掌控美国的势力而已。

高盛对美国的影响也不止于美国财政部,有着高盛血统的人遍布美国金融业,他们影响着美国公众视听,而当今金融专业学生要学的一些最重要金融模型也是高盛人的研究成果。

高盛的影响也绝不限于美国境内。

六、布局中国

一些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是在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的帮助下进行的;一些中国国有企业的出售也是在他们帮助下完成的,而售价也是高盛确定的。

高盛以亿美元注资中国工商银行,一年之后获得40亿美元的净利润;以约亿美元投资中国西部矿业,一年之后变成了大约10亿美元。面对中国国内证券公司的艳羡眼神,高盛也许在心里说:不是我们水平高,而是有些人太无能。

亨利保尔森与高盛前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说,人民币汇率至少被低估20人民币更加快速地升值是中国最佳利益所在人民币升值12%,可以解决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人民币汇率改革,让人民币升值;又在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人民币升值做出如下理论说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从中航油到到东航、国航,再到深南电,中国企业一次次落入了高盛的能源陷阱。

邓小平曾说,将来中国要出问题的话,肯定出在农业上。于是,高盛在中国养猪,收购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公司。

从金融到农业,中国的各行各业都留下了高盛的印记。

七、总结高盛

高盛不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司――它的139年历史甚至比不上已经破产的雷曼兄弟的158年;

高盛也不是美国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高盛在全球的雇员才3万人,不到花旗集团全球雇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摩根士丹利的雇员总数也比高盛多了50%;

高盛没有显赫的背景――它的创始人出身卑微、它的后继领导们也大多不过中产阶级出身而已;

高盛也并不是从不犯错――它的错误曾让它声誉扫地、濒临破产。那么,

那么,高盛凭什么能延续其不衰的血脉?

高盛凭什么将美国财政部变成了自己的一道旋转门

高盛凭什么将美国政府变成了高盛的政府

高盛凭什么它说话,全美国都得听?

高盛凭什么能够影响中国的改革?

第一节 从初创到声誉扫地

一、初创

1869年,犹太移民马库斯戈德门在纽约曼哈顿南部创建马库斯戈德门公司(Marcus Goldman & Co.),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公司只有一个办公人员与一个兼职簿记。每天早上,马库斯从附近的珠宝商手中收购商业票据,然后卖给附近的银行,从中获得微薄的利润。1882年,戈德门马库斯邀请小女婿山姆萨克斯(Samuel Sachs)加入公司。1885年,高盛采用现在的名称: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

马库斯退休后,他的儿子亨利掌管公司。凭着高盛的声誉,亨利有能力赢得客户,而亨利的好友雷曼兄弟公司创始人之子菲利普雷曼有的是钱,于是,亨利与菲利普很快联手,共同包销股票的发行,所得利润对半分成。

20世纪初的近30年中,高盛与雷曼兄弟的成功合作让它们占据了IPO市场的绝大部分。然而,20世纪20年代末,两家公司关系恶化,因为高盛觉得自己带来了客户,理应得到更高的声誉与超过50%的利润。 1936年,两家公司公开决裂;此后,虽然表面上相互尊重,但两家公司之间的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

二、1929年声名扫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股市不断攀升。

192812月,在合伙人之一的威迪尔卡钦斯主持下,高盛成立投资信托公司,并命名为高盛交易公司。在投资者眼中,高盛交易公司是由享有盛誉的高盛公司发起、运营的,而且高盛公司还是高盛交易公司的公开持股者。因此,他们认为,将资金交给高盛交易公司是安全可靠的,高盛交易公司发行的股票受到狂热的追捧。已故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斯雷思在关于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溃的著作《1929年大崩盘》(The Great Crash 1929)第三章的标题就是我们信任高盛

19291024日,美国股市突然崩溃。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价格从326美元一股狂跌到美元一股。

作为20世纪最大的投资失败案例之一,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对高盛是灾难性的打击。首先,它使高盛声誉扫地――在随后的五年中,高盛没有能够作为主承销商获得一起证券包销业务。高盛直到1935年才停止亏损.

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导致高盛名声扫地,加上大萧条的到来,高盛在1929年已处于破产的边缘。

第二节 抢占交易先机

一、重建高盛的声誉

1930年,高盛选择沃尔特萨克斯与悉尼温伯格一起领导处于破产边缘的公司。悉尼温伯格1907年来到高盛,作为杂务员助手,他的工作包括给高盛合伙人擦皮鞋,领取每周3美元的工资。在加入高盛二十年后,于1927年成为高盛合伙人。悉尼温伯格不仅重建了高盛的声誉,并带领高盛走出大萧条的阴影。

1956年,悉尼温伯格实现一项伟业――完成了福特公司亿美元的IPO,从而使高盛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

19471月,悉尼温伯格认识了亨利福特二世,从而成为福特这个当时美国最大的公司继承人的顾问。在随后的很多年中,温伯格一直为福特二世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却从未提到服务费用问题,高盛的员工甚至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温伯格的这种无私奉献、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获得了亨利福特二世的信任。19561月,亨利福特二世接受他的建议,发行价值7亿美元的股票。这是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而主承销商就是高盛。上市当天,温伯格的照片上了《纽约时报》头版。此后多年,福特只使用高盛的服务,成为高盛最重要的客户。

其间,高盛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是开始风险套利,并对之进行创新。1933年进入高盛的格斯利维逐渐成为华尔街最成功的风险套利者之一。其后,他将风险套利应用到公司并购之中,进行并购套利。在日后成为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的另一高盛金融天才罗伯特鲁宾的帮助下,格斯利维在套利市场上为高盛确立了无可匹敌的优势地位。

约翰加尔布斯雷思在《1929年大崩盘》第八章后果(二)中说:我们在这里应该纪录另一个幸运的结局。高盛公司挽回了因其子公司违法而被败坏的名声,恢复了从前诚信、保守的习惯,并且因经营证券业务一丝不苟而闻名。

1929年以后的惨淡岁月中,如果不是悉尼温伯格的坚韧不拔,曾经声名狼藉的高盛可能早已进入1929年危机中破产公司名单之列;如果不是格斯利维等人敢于创新,高盛也无法在80年代以后与对手竞争中处处占得先机。

二、转向交易

1969年,悉尼温伯格去世。在为高盛创造利润方面仅次于的格斯利维自然成为高盛高级合伙人职位的唯一继承人。他们的继任再次向高盛雇员表明,无论是谁,只要能够为公司带来客户与利润,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这就是高盛一贯的特色。

选择格斯利维继任是一个非同寻常而关键性的决策。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决策。

那时,高盛的竞争对手的高级合伙人都是银行专业人员,而利维却是交易员。在温伯格时代,高盛内部就开始了两个发展方向之间的竞争:温伯格领导的投资银行方向与利维领导的证券交易方向。以证券交易成名的格斯利维的继任促进了高盛在证券交易业的发展,从而让高盛在80年代开始的证券交易业务浪潮中抢得了先机。

利维对高盛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他让高盛重新确立的对待风险的态度,他主张利用合伙人的资本进行有节制的冒险,以让高盛获得更多的利润。他将交易风险带到了高盛,让高盛对此后各种风险业务有了心理上的准备。他为高盛立下了长远上的贪婪这一格言――只要长远上能够赢利,短期内的交易损失不用担心。

1970年,拥有7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破产,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案件,再次给高盛造成了声誉上的损害。

破产导致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商业票据无法归还本金与利息,而它们绝大部分是由高盛承销发行的。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发现――美国联邦法院、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也认定――高盛知道宾州中央铁路公司财务状况正在恶化、走向破产,却仍然在为它承销证券。

第三节 进入一流投资银行

一、高盛经营原则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继续靠公司领导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非规范方式可能难以传承客户至上、团队协作等高盛文化。于是,高盛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制订了14高盛经营原则,高盛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这些原则 。

高盛经营原则第一条,客户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经验表明,如果我们能够让客户满意,成功就能随之而来。

第二条,我们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员工、资本与声誉。如果这三者任何一个受到损害,声誉是最难以恢复的;我们要致力于完全遵循规范我们的法律、规定与道德准则的字面含义与精神。我们的持续成功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坚定不移地遵循。

第十四条,正直与诚实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希望我们的员工在自己从事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公司工作,而且私人生活――中,维持高度的道德标准。

二、1974年的反恶意收购

1974年,老对手摩根士丹利为高盛提供了一个让它受益无穷的发展机遇,而高盛则成功地抓住了这一机会。

1974年以前,美国公司与投资银行家的行规是:如果一家公司要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应该尽可能吸引或者说服对方同意,绝不应该主动而且公开强行收购,即所有并购都必须是善意的。但是,197474日,这一行规被当时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士丹利改变了。当时,摩根士丹利代表INCO公司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恶意收购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制造商ESB公司。ESB老板向高盛紧急求救。在高盛的帮助下,INCO最后付出了每股41美元的代价才收购成功。

高盛随后宣布,高盛将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19747月的这起恶意收购案件与高盛的这一公开保证对高盛的积极影响无法估量,因为很多公司的高管现在开始担心自己的公司可能遭到别的公司强行收购。于是,这些公司高管都将高盛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

三、错失机会

1989年迈克尔刘易斯出版了描绘所罗门公司兴衰内幕的《说谎者的扑克牌》一书。在这本半自传性畅销书中,刘易斯说,在80年代的华尔街,只要你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然而,高盛却在当时发展最快的固定收益证券、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上错失了很多这样的机会。

19819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放松对合作性金融机构储蓄与贷款协会(的管制,允许它们出售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从而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业务提供了无法想像的巨大发展空间,美国由此出现了持续至今并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资产证券化浪潮。

对于华尔街上这些变化,高盛一方面因为未能预见而缺乏准备,另一方面担心这种业务风险太大,因此没有积极开拓这些业务,而是继续专心证券交易。直到后来看到这些业务利润实在大,才奋起直追。但是,直到90年代,高盛在这些方面的业务才有真正改观。

四、高级合伙人的内幕交易

虽然自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颁布以来,内线交易是非法行为,但直到1985年,美国SEC一直并没有严格执行禁止内线交易的法律。19855月,美林公司发现可疑交易,并报告给SECSEC经调查发现,德崇证券的丹尼斯莱文涉嫌价值1200万美元的内线交易,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调查。进一步的调查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丑闻,将一个又一个公司卷了进去。很多著名金融界人士也牵涉在内,其中包括伊万博伊斯基、德崇证券的迈克尔米尔肯。

伊万博伊斯基是当时最著名的并购风险套利家。通过并购风险套利,他为自己创造了2亿美元的财富。1986年,伊万博伊斯基被判史无前例的1亿美元罚款、监禁3年半,以及终生禁止从事证券业。美国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斯图尔特在1992年出版的畅销书《贼窝》中对这一年发生的内线交易案件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这本书到2008年已经出版到第8版。伊万博伊斯基也成了1988年好莱坞影片《华尔街》男主角的原型。

第四节 繁荣与挫折

一、19901993年的繁荣

高盛以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90年代。1991年,高盛的税前利润为亿美元,而1993年,公司的税前利润更达到27亿美元。

这让英国《卫报》在头版头条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坦桑尼亚和高盛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区别?《卫报》的答案是:一个是非洲国家,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2亿美元,用于2500万人的消费。另一个是盈利27亿美元的投资银行,盈利的绝大部分在161个人之间进行分配。”1993年,高盛的合伙人人数为161人。

二、1994年的挫折

为了从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中恢复过来,美联储将短期利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短期利率的低下,造成了19911993年间美国债券市场的繁荣。然而,到1993年,美国经济已经恢复过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于是从199424日开始,美联储提高短期利率,到19952月,美联储连续7次提高利率,短期利率已经从%提高到6%。利率的提高导致债券市场出现雪崩式的下跌。

199412月,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政府因为债券投资上损失17亿美元而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破产案件。在该县破产前,负责该县资产投资的县财政局长罗伯特西特伦居然因为出色的投资业绩而连续七次成功竞选连任,并数次被美国一些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基金管理人之一。1994年该县破产后,西特伦承认自己对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一无所知。在对六项重罪指控服罪之后,西特伦被判处5年缓刑以及从事社会服务1000小时。 

对于债券市场的这一变化,高盛也没有做好准备。

199312月,即高盛1994年会计年度的第一个月,高盛在一个月中创造了亿美元利润的历史纪录,这是1993年普通月份利润的倍。就在高盛认为自己的盈利势头不可阻挡时,在1994212月份的11个月中,高盛盈利只有亿美元,这使1994年的业绩成为公司十年来最差的。

90年代初的高盛在全球的快速扩张、向高风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1994年业绩下跌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优秀雇员的离去与大量合伙人选择退休。合伙人的离去表明,高盛面临的不仅仅是业绩问题,更是信心的丧失与团体精神的动摇。英国《金融时报》评论1994年的高盛说,它失去了合伙人、声望和道德

第五节 上市之后

一、上市

19949月乔恩科尔金被任命为高级合伙人与公司董事长,亨利保尔森为副主席,他们在危机中接管了高盛。

1994年底由科尔金与保尔森主持的高盛合伙人会议被认为是高盛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在会议上提出公司将进行调整组合,降低对交易业务的依赖,重新重视团队精神与对客户的服务,而保尔森则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削减成本,严格控制风险。

1994年的挫折对高盛是一个很好的测试,它让高盛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并加以改正。公司经营业绩迅速改善。1995年,科尔金提出到2010年,公司税前收入将达到100亿美元。当时大部分人认为,这一目标不切实际。

19995月,高盛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业公司上市案件之一。高盛的上市标志着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在华尔街不再存在。

二、内部权力之争

1998年开始,高盛内部又发生了一场高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内部权力斗争。1998夏天,当当时CEO科尔金将精力集中在协助美联储救援LTCM时,亨利保尔森在两位联席首席运营官约翰赛恩与约翰桑顿的支持下,成功夺取了高盛的领导权。

科尔金被迫辞去CEO的职务。被迫辞职的科尔金虽然被任命为副总裁,却再也没有进入高盛的办公大楼,而是在自己的卧车中办公,以免碰上那些羞辱他的人。不久,他从高盛退休,全身投入政界,并成功竞选美国国会参议员。

四、上市之后

2003年,约翰赛恩与约翰桑顿先后离开高盛后,20065月,保尔森勉为其难地离开高盛,就任小布什政府财政部长。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被任命为高盛主席兼CEO。在随后的几年中,高盛出身的人先后控制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花旗集团、美林公司、美国财政部、世界银行还有白宫办公厅。

第一节 朋辈皆成鬼

1990年,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洛恩彻尔诺在《摩根帝国:一个美国银行业王朝与现代金融的兴起》一书中说,在金融界,人们用主承销商一词来指代全球最出色的投资银行。

据洛恩彻尔诺的说法,历史上,主承销商的成员包括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库恩罗布公司、狄龙雷德公司、所罗门兄弟、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承销商成员只有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库恩罗布公司、狄龙雷德公司,而摩根士丹利则常常作为承销团的领头公司出现在主承销商名单的第一位。

20世纪70年代底之前,主承销商中还没有高盛。然而,到2008年,这些曾经让人们敬畏的身影一个一个地从华尔街消失了,活着的只有摩根士丹利与高盛。

在美国投资银行中,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虽然仅名列第六,却是近几年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之一。2007年,贝尔斯登在财富全球500排名第445位。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损失32亿美元。2008317日,JP摩根提出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而在20071月,贝尔斯登的股票价格高达每股172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林亏损500多亿美元。915日,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约500亿美元收购。有着94年历史、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零售商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的美林证券公司寿终正寝。2008年,美林在财富全球500排名第100位。1914年创建美林公司的查尔斯梅里尔在1956年去世前,曾被华尔街历史学家称为五十年来金融市场造就的第一个真正的伟人第一个真正的伟人创建的美林在伟人去世半个多世纪后不得不卖掉自己以避免破产。

2008915日,雷曼兄弟公司算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山崩之猛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造就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件,其负债总额6130亿美元,资产总额6390亿美元。此前,最大规模的公司破产案件为20027月的世界通讯公司,其总资产规模也只有1040亿美元。成立于1850年的雷曼兄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2008年,雷曼在财富全球500高居第113位。

20世纪80年代,所罗门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创新曾让它的业绩如日中天。1998年,所罗门与旅行者集团合并,随着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于1998的合并,最终成为花旗集团的一部分。

在高盛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中,外部危机加上自己的错误,高盛曾几度几乎落得与朋辈同样的命运。然而,高盛每次都大难不死。

第二节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完卵(1

没有多少人预料到,2008年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会如此严重,影响会如此之广:从房贷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从金融业蔓延到实业界,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

一、华尔街:一个时代结束了

几十年了,美国人没有经历过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200811月一个月中,美国万人失业,这是34年来失业人数最多的月份。美国经济学家们相信,这场可能持续到2010年春天的衰退将是1929大萧条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衰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尔街也没有经历过如此重大的变故。那时,贝尔斯登、摩根士丹利先后上市,投资银行以其无与伦比的赢利能力作为华尔街――甚至美国金融业――王者的时代开始了;差不多同时在大西洋对岸的英国,撒切尔政府引发的金融大爆炸永久性地改变了伦敦金融市场,暮气沉沉的伦敦重获了挑战华尔街的活力。

2008 年,曾经是MBA毕业生梦寐以求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与美林因巨额亏损被收购了;雷曼兄弟破产了;活着的摩根士丹利、高盛将自己从投资银行变更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金融业――特别是华尔街――就这样以极不体面的方式结束了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王者的时代。

1、被震惊的格林斯潘

大街上的芸芸众生没有预料到不足为奇,但经济学家们没有预料到,市场监管者没有预料到,连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没有预料到。

小布什的财政部长、高盛前CEO亨利保尔森一再拍着胸脯保证说,美国的银行系统没有问题。2008915日,他还说:我必须说,美国的银行系统安全而牢靠。然而,仅仅一个星期之后,保尔森就向国会提交了70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方案,并要求国会在一个星期内迅速通过。  经济学家们与市场监管者对损失程度的估计表明他们毫无准备。这也许就是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当时没有降息、更没有果断采取援救行动的原因,并因此招致高盛出身的美国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吉姆克莱默说美联储什么也不懂

20081023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政府监管与改革委员会就这次金融危机进行的听证会上,承认自己对目前的状况感到震惊,难以置信。能够让以见微识著而著称的格林斯潘感到震惊、难以置信的事情恐怕只能是百年一遇的奇闻异事。在美联储主席任上,格林斯潘就是以其见微识著的能力调控美国经济,让美国经济波澜壮阔地经历了持续近十年的繁荣。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的这番话一经媒体报导,人们这才发现自己正亲身经历着1929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股市也应声而跌。

20077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创下了14164点的历史最高点。但好景不长,815日,下跌到13000点之下。此后,股市暴跌在全球司空见惯。到20081126日,以标准普尔500计算的美国股市在2008年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总市值的50%,而在大萧条19291931的三年中,美国股市损失为80%。

2、财富500强公司的破产

次贷危机以来,全球被收购、被政府接管或者破产的主要金融机构与非金融公司已经数以百计,其中就有美林、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AIG)、贝尔斯登、美联银行这些名列财富全球500、曾经声名显赫、炙手可热的公司。

第二节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完卵(2

2008123日,美国三大主要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的CEO再次到华盛顿向美国联邦参议院请求34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为了获得贷款,三位CEO保证,放弃使用公司专机、未来一年只领取1美元的年薪。为了表示诚意,他们从宾州驱车800多公里到华盛顿,而没有乘坐公司专机。

二、高盛:倾巢之下的完卵

在金融危机山呼海啸般的席卷之下,说高盛毫发无损自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在众多财富全球500接连倒下的时候,高盛不但活着,而且遭受的损失不过是皮肉之痛而已;危机之中高盛仍然能够延续着它自1999年上市以来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才出现亏损的能力。问题是,高盛靠什么延续其不亏的纪录?

股神沃伦巴菲特曾经将衍生金融工具称为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量子对冲基金创始人、著名金融家乔治索罗斯也就金融机构使用过高的杠杆率发出过警告。为什么同样制造、贩卖、使用了大量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高盛在杀伤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没有为其所伤?同样使用了将近30倍的杠杆率,为什么高盛能够完好地生存下来?

1、损失仅38亿美元

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三家投资银行消失了,AIG在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的时候被美联储用1700亿美元纳税人的钱拉了回来。高盛的老对手摩根士丹利遭受重创,损失144亿美元。

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花旗银行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损失惨重,花旗集团的CEO 查尔斯普林斯于200711月下台。花旗自己估计,2010年年底之前,花旗几乎不可能盈利。

据彭博社统计,到20088月中旬,全球损失超过1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已有14家,花旗以损失551亿美元高居榜首,美林以亏损518亿美元紧随其后。在中国银行也损失了20亿美元并名列第43位的情况下,高盛以损失仅38亿美元而名列32

2、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自从有了衍生金融工具以来,金融市场中每次重大的损失几乎都同它有关。1995年,尼克利森投机于东京股票交易所的日经225指数期货失利,导致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因遭受14亿美元损失而破产。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LTCM因为亏损46亿美元而几乎倒闭案件中,也有使用了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原因。中国公司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中,也屡遭惨重损失。2005年,中航油因为石油期货交易而在新加坡亏损亿美元;2007年,国储铜在铜期货交易中亏损9亿美元。

20034月致公司股东的信件中,股神巴菲特就将衍生金融工具称为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菲特警告说,如果不加控制的话,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将不仅会伤害衍生金融工具的卖家和买家,而且会殃及整个经济。

不幸言中,巴菲特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2007年以来,正是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BO)等衍生金融工具大幅度缩水导致了贝尔斯登、美林遭受巨额亏损而被收购。雷曼兄弟因在美国抵押贷款衍生工具业务上连续40年独占鳌头而业绩彪柄,但雷曼兄弟也正是因为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上的亏损而破产。

面对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业务这一可能损人并害己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高盛也没有能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也和其他所有投资银行一样,大量制造、贩卖与使用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如今,房贷衍生证券已经被视为有毒的废弃物,高盛发行与持有的一些房贷衍生证券则是毒性最强的废弃物:在高盛发行的这种债券中,有些债券的信用等级在2007年恶化速度之快超过任何其他公司发行的类似债券。

很多人将这次危机中金融机构的破产归因于它们使用了太高的财务杠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一般在1015倍左右。自2003年以来的5年中,雷曼兄弟的杠杆率从23倍增加到30倍,高盛的杠杆率虽然没有达到30,也从17倍飙升至28倍,增加的幅度超过已经破产或者被收购的雷曼兄弟与贝尔斯登。

问题是:在雷曼兄弟、贝尔斯登伤了投资者也毁了自己的同时,为什么同样制造、贩卖、使用了大量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高盛在杀伤了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没有为其所伤?同样使用了将近30倍的杠杆率,为什么高盛能够完好地生存下来?

第一节 高盛与华盛顿间的旋转门

一、博尔顿与保尔森

乔舒博尔顿与亨利保尔森的简历足以表明存在于华盛顿与高盛之间的旋转门――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过后前往高盛,然后又从高盛回到联邦政府,或者从高盛前往联邦政府,然后又回到高盛。

1954年出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法学博士的博尔顿是小布什的白宫幕僚长。博尔顿曾老布什政府任职。离开老布什政府后,博尔顿进入高盛,并在19941999年间担任伦敦高盛国际部负责法律与政府事务的执行主任。1999年,小布什竞选美国总统,博尔顿于19993月~200011月担任布什-切尼总统竞选委员会政策主任。20011月~20036月担任小布什的总统助理与白宫负责政策的副幕僚长,20036月担任布什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20064月成为布什白宫幕僚长。

白宫幕僚长是美国总统办公室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统高级顾问。幕僚长负责总统日程安排、决定谁可以会见总统、决定什么事情应该向总统报告、就总统的政策目标与国会等谈判。因其权力之大,常常被称为联席总统

在美国历史上,有些幕僚长喧宾夺主,其风头盖过美国总统本人。美国作者迈克尔梅德维德在1979年出版描绘美国总统助手的《影子总统》一书中,曾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在华盛顿流传很广、关于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幕僚长谢尔曼亚当斯(Sherman Adams)的一个笑话。一个民主党人对同事说,如果艾森豪威尔死了,尼克松接任总统,是不是很可怕?同事回答说:如果谢尔曼亚当斯死了,艾森豪威尔成了总统,会更可怕。因为日常事务都是谢尔曼亚当斯处理,然后告知艾森豪威尔,民主党因此讽刺谢尔曼亚当斯与艾森豪威尔间的喧宾夺主关系。谢尔曼亚当斯因权力之大而被称为华盛顿第二个最有权力的人,甚至美国《时代》周刊也间接地这么认为。里根政府时期,先后担任幕僚长的詹姆斯贝克三世与唐纳德里甘因为其权力之大、对美国内政外交影响之广而被视为美国政府总理。

很多人在结束幕僚长任期后成为更高级别的官员。例如,尼克松的幕僚长亚历山大黑格在里根政府担任国务卿;福特的幕僚长迪克切尼后来先后当选联邦众议员、老布什政府国防部长、小布什政府副总统;福特的另一个幕僚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先后在福特政府、小布什政府担任国防部长。

保尔森有着同样从联邦政府到高盛、然后由高盛再回到联邦政府的经历。

在哈佛大学获得MBA的保尔森于19701972年曾担任尼克松政府国防部助理部长的人事助理。19721973年,保尔森曾经担任约翰埃利希曼的助手,而埃利希曼是尼克松负责国内事务的法律顾问与助理,更是水门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并因水门事件而入狱18个月。在离开尼克松政府后,保尔森于1975年进入高盛,1982年成为合伙人,并于1999年高盛上市后成为高盛CEO20066月,在博尔顿的推荐下,他并不情愿地成了小布什政府财政部长。20091月,随着小布什的卸任,保尔森也离开财政部长的职位。有着大约7亿美元家产的保尔森不知将成为华尔街哪家公司的CEO

二、高盛的财政部

在美国,民主党的白宫与共和党的白宫向来泾渭分明、各执一端。民主党强调的是联邦财政收支平衡,而共和党要求的是减税。于是,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卸任时,留下的是每年超过数百亿美元的联邦财政盈余,而共和党的小布什在20091月卸任时留下的却是每年4550亿美元的联邦财政赤字以及高达11万亿美元的内外负债。

但是,让高盛的人来领导美国财政部在最近这些年中似乎已经成了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间少见的跨党派行为。

19922000年克林顿的8年白宫任内经历三位财政部长,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第二任,他就是高盛CEO出身的罗伯特鲁宾。

20002008年小布什在8年总统任期内同样任命了三位财政部长,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最后一任亨利保尔森,而他也是前高盛CEO

20091月宣誓就职的民主党奥巴马政府中,美国将继续看到高盛留下的浓重身影。

首先,奥巴马的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纳虽然他并没有在高盛的任职经历,但他多年得到高盛羽翼的呵护。他在美国政界的出人头地就是始于得到有着纯正高盛血统的罗伯特鲁宾的赏识而在鲁宾担任财长期间被任命为美国财政部第三号人物。

其次,奥巴马的白宫全国经济委员会主任的劳伦斯萨默斯曾经是罗伯特鲁宾担任财政部长时的下属。现年53岁的萨默斯曾经是鲁宾担任财长时的副手。鲁宾辞去财长职务前往花旗集团任职时,曾经大力向克林顿推荐萨默斯接任财政部长。而且又是在担任哈佛大学校董的鲁宾的推荐下,萨默斯从财政部长职位上卸任后成了哈佛大学校长。其后,萨默斯在哈佛大学校长职位上口无遮拦地得罪了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和黑人而惹下众怒后,现年70岁的鲁宾曾竭力维护萨默斯,无奈众怒难平,萨默斯才不得不辞去哈佛大学校长职务。

就连为奥巴马物色经济团队的两个猎头都脱不开与鲁宾的关系:一个是迈克尔弗罗曼,在鲁宾担任财长期间他曾经是他的办公厅主任,后来又随他去了花旗集团;另一个就是鲁宾的儿子詹姆斯鲁宾。

第二节 保尔森怎样改变了小布什

亨利保尔森对小布什政府最大的影响在于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小布什。

小布什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反对他减税、反对他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入侵伊拉克。但是,在副总统迪克切尼等为首的新保守派包围之下,奥尼尔不仅没有能够改变小布什政府的政策,反而导致自己与小布什不欢而散,于2002年底黯然辞职。奥尼尔在辞职后出版的《忠诚的代价》一书中,将小布什的内阁会议描绘成盲人一样的小布什与聋子一般的内阁成员间的闲聊,从来没有对政策的认真讨论。小布什的第二任财政部长约翰斯诺更是无所作为而于2006年辞职。

2006年博尔顿推荐保尔森出任财长时,保尔森并无兴趣。虽然保尔森也是共和党人,但属于共和党中的温和派,而以副总统迪克切尼等为首的新保守派、共和党右翼却包围着小布什。因为切尼政治社会观点之保守、对总统影响之大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美国现任副总统约瑟夫拜登在任联邦参议员时曾将切尼评价为美国历史上最危险的副总统。保罗奥尼尔与小布什的不欢而散与约翰斯诺的无所作为已经是前车之鉴;而且,只剩下两年任期的小布什因伊拉克战争胜利的遥遥无期与对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应对迟钝而只有30%左右的民意支持率,早已被视为跛脚鸭总统。在通过博尔顿获得小布什做出财政部有独立决策的权力、财政部长参与白宫决策的承诺后,保尔森才离开高盛,勉为其难地到华盛顿走马上任,试图能够在社会保障私有化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上能多少有所作为。

一、保尔森的国有化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一直将私有产权与自由市场视为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自由化与私有化,解除对各行各业的管制;美国前总统里根政府不是问题的答案;恰恰相反,政府本身就是问题的评论被美国人,特别是小布什所在的共和党奉为信条。从19876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18年半之久的阿伦格林斯潘因反对监管而被华尔街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化身。

在英国,19791990年的撒切尔夫人保守党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经济私有化、自由化。19879月,里根在政治上的坚定盟友撒切尔夫人就将其经济政策概括为:人们总将自己的问题推到社会的头上。但是,根本没有社会这一说,有的只是一个个的男人和女人,一个个的家庭。除了通过人们自己,政府什么也做不了。

然而,20083月以来,小布什政府以注资与接管方式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是1929 大萧条以来前所未有的。一向立场保守的《华盛顿邮报》200892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史无前例的政府干预发生在一名共和党总统的政府任期之内,而这名共和党总统曾经把私有化、放松监管与自由市场理念作为其经济政策和政治议程的核心。美国等西方国家宣扬的自由市场、私有化也已经成为全球的笑料。

20081219日,小布什声称,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而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自由市场原则,而小布什没有说出来的是,他是在保尔森的说服下才放弃了自由市场原则。《华盛顿邮报》在200898日称保尔森为保尔森飓风,说保尔森以监管飓风与波涛般汹涌而来的联邦政府资金席卷美国首都华盛顿。

二、高盛与布什的环境保护政策

小布什在环境保护上的态度――温室效应的强烈而公开地怀疑、支持自愿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而反对强制性限制、对美国石油公司在美国近海钻探石油要求的支持――一直遭受环保人士与国际社会的批评。

2001年就任总统后,小布什就以《京都议定书》给予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豁免为由,明确表示他无意将《京都议定书》提交联邦参议院批准。1997年联合国制定的《京都议定书》目的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68月,小布什与副总统切尼在美国国务院对媒体发表讲话,布什说他相信全球在变暖,而且全球变暖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他怀疑全球变暖到底是人为的结果还是自然引起的

但是,在自保尔森担任财政部长以来的最近两年中,小布什在环境保护上的态度与政策似乎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例如,在2007年对美国国会两院发表的总统国情咨文中,小布什保证,美国将减少石油消耗,并努力发展替代能源的生产。

对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拒绝将《京都议定书》提交国会批准的小布什来说,这种转变之大出人意外。小布什的这一转变自然有迫于全球性环保运动压力的原因。在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以纪录全球变暖的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以其在促进全球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而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环境下,恐怕小布什也不愿意被视为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公敌。

但是,几乎可以肯定,也有保尔森在其鞍前马后地游说,因为高盛早已经从各方面准备好从全球性环保运动与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中获利。早在2004年保尔森还是高盛CEO时,高盛就发表过声明,认同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并支持对二氧化碳排放实施限制的做法。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中的高盛独角戏

在造成华尔街与美国今天的这一陷入金融危机之中的局面中,与所有的公司一样,高盛也难辞其咎。然而,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在美国联邦政府就应付危机的决策与处理中,高盛的人员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的救援方案都是以保尔森为首的前高盛高管们制定与实施的。

一、亨利国王

2008929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标题将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称为亨利国王。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贝尔斯登被JP摩根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房利美房地美获得了以美国纳税人资金提供的紧急救援;美国联邦政府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而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公众却没有得到任何援助。

决定谁被收购、谁被政府接管、谁破产的就是财政部长前高盛CEO亨利保尔森。

2008104日,美国国会通过《2008年稳定经济紧急法案》,授权小布什政府以7000亿美元救援美国金融系统。美国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道格拉斯麦金太尔说,该法案给予保尔森权力之大仅次于拿破仑与成吉思汗曾经拥有过的权力,而且该权力还将被保尔森的继任者所继承。

二、接管AIG

20089月,财富全球500高居第35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中高居第18位、有着万名雇员的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因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而面临破产。保尔森召集人员讨论是否救援AIG,受到邀请参加会议的人员中,只有一名公司CEO,那就是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915日,在做出不援救雷曼兄弟、让雷曼兄弟破产的决定数小时后,美国财政部决定以850亿美元(后增加到1600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救援AIGAIGCEO 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在压力之下辞职,被保尔森找来的人取代,而保尔森找来的人就是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高盛董事会成员的爱德华利狄;在AIG的 董事会中,还有20087月选为董事的苏珊娜约翰逊。这位在《福布斯》2006年全球最有权力的女性中高居第35位的约翰逊于1985年加入高盛,1992年成为高盛合伙人,直到20071月从高盛集团副总裁职位退休下来,在高盛工作了22年之久。

第一节 美国央行的大股东

2008年,就在高盛高喊石油供应的严重不足将导致200美元油价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雷曼兄弟公司曾唱反调说,油价泡沫即将结束。2008424日,雷曼兄弟公司的首席石油战略师对英国《每日电讯》说,石油供应超过需求的增长。今年年初以来,石油存货一直在增加。

20089月,在亨利保尔森拒绝救援后,与高盛能源分析师唱反调的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破产,虽然华尔街绝大部分人认为,财政部可以而且应该救援雷曼兄弟公司。《时代》周刊将让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列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亨利保尔森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因为让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导致了公众对市场信心的丧失。

甚至曾与亨利保尔森任高盛联席CEO、共同领导高盛、现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的乔恩科尔金也认为,他看不出亨利保尔森救了贝尔斯登、让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然后又救了AIG的内在逻辑。

也许,这一内在逻辑就是高盛说话的时候,雷曼兄弟公司不仅不信,而且不听,还与高盛唱反调。

一、货币的主宰权力

阿姆谢尔迈耶罗思柴尔德男爵曾经说,只要我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货币,我就不会在乎谁是该国法律的制定者。长期控制欧洲数国中央银行的罗思柴尔德家族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就是靠该家族为战争筹集军费。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者之一托马斯杰斐逊曾经说:我真诚地相信,银行对自由的威胁比荷枪实弹的军队还要大。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因此在一个国家的银行业中,中央银行无疑是最重要、最有权力的银行。

二、私有的美联储

美联储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权力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中央银行却是一家由政府监管、但由私人控制的营利性机构。

人们一直认为,美联储是美国政府机构,并受美国政府监管。

美国第33任总统哈里杜鲁门曾经说:好在人们不知道银行是如何运作的。要是人们知道的话,明天早上就会爆发革命。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女婿柯蒂斯戴尔在《我被利用了的岳父》一书中说:如果美联储是为了控制华尔街而创建起来的公众机构,那么美联储为什么总是向那些最大、最有势力的银行家们寻求政治保护,而不是向劳工、农民或者小企业主寻求政治保护?

三、高盛:美联储的大股东

高盛就就是美联储最大的股东之一。

股东银行持有的联邦储备银行股份份额由股东银行的规模大小决定,因此目前美联储最大的股东就是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美国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

包括高盛在内的位于纽约市的金融机构对美国中央银行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美联储亚特兰大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就说,纽约市的金融机构对美国立法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在美国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

而高盛对联邦储备银行的影响还在于它对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非同寻常影响力。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12个地区性银行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因为纽约作为美国以及全球的金融中心而自然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

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外部顾问委员会3名成员之中就包括19761984年间曾任高盛联席主席、高级合伙人的约翰怀特黑德;前高盛主席约翰赛恩目前是美联储纽约银行国际资本市场顾问委员会成员。

美国现任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纳在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时,高盛对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影响更盛极一时:盖纳的6名非正式顾问之中有3名曾经或者至今仍然是高盛高管。

第二节 能源市场中的翻云覆雨(1

能源市场更是高盛的绝对天下,因为在能源市场中,高盛的角色无处不在:

能源研究部门作为宣传机器,影响市场对能源价格的预期;

交易公司杰润公司与高盛的其他基金利用高盛自有资金,进行投机性交易;

拥有洲际交易所,为能源商品提供交易平台,收取交易费用;

作为能源交易中介人,掌握着能源市场交易头寸与资金流向信息,并收取交易佣金;

拥有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炼油公司Coffeyville,并控制着43000英里的输油管,以及超过150个石油存储设施,影响石油的供应。

不难想像,高盛可以如何利用自己在能源市场的多种角色、信息与资金优势影响能源价格。

20世纪90年代,美林等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分析部门与证券承销部门就曾相互勾结――分析师们故意吹捧本公司承销的股票,以引诱投资者购买。曾经被评为互联网/电子商务业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师、美林公司的亨利布洛杰特一方面竭力鼓动投资者购买高科技股,而私下在给同事的电子邮件中说,高科技股都是垃圾。美林公司因此而在2002年在被时任纽约州司法部长的埃利奥特斯皮策指控从事证券欺诈,并被罚款1亿美元;而布洛杰特本人则被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罚款400万美元,并被永久性禁止从事证券业务。

高盛影响能源价格的一个明确例子发生在2006年。当时高盛修改了高盛商品指数,将该指数中无铅汽油的权重由9%降低到2%,迫使全球交易商出售价值70亿美元的汽油合约,汽油价格急剧下跌,而高盛则合法地赚取了大量利润。

一、宣传机器

高盛是20072008年这场石油战争中叫嚣得最狠的宣传机器。

高盛美洲能源研究团队负责人、能源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从2004年起对油价的预测几乎完全精准。2005330日,当国际原油价格还在42美元一桶的时候,穆尔蒂就预测,石油将在2007年上涨到105美元一桶。他声称,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石油需求高涨,世界将进入超高油价阶段。对他的预测,吃惊的人不少,相信的不多。要判断这个预言有多么出人意料,只要看两个事实就够了:一是当时国际油价约为每桶42美元,二是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历史最高油价出现在1981年,相当于在2005年达到每桶86美元。

高盛进行能源战争宣传的手段之一是释放耸人听闻的信息,引导公众舆论。高盛炒作的主题之一就是中国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将急剧增长。他们引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说中国的需求在五六年内将快速增长。这在全球造成了普遍看涨的心理,引导投资者投资原油期货。超高油价论就这样有了合理的供需理论依据。

甚至美国能源部与美国总统小布什也加入了高盛的能源战争宣传,为高盛呐喊助威。200835日,小布什也说: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天然气的需求超过了供应,因此导致价格上涨。

在高盛的能源宣传战争下,其他的声音都被淹没了。

20071211日,奥本海默公司石油分析师法德尔盖特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说,目前的高油价中有50%是被人为炒起来的。石油价格的暴涨是过度投机的结果。

2008411日,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CEO范德伟说:石油业的供需关系没有任何问题。目前石油业的供需关系与石油价格为60美元一桶时的供需关系是一样的

第二节 能源市场中的翻云覆雨(2

在小布什认为石油价格上涨是因为供应不足的当天,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CEO雷克斯蒂勒森说:石油价格的创纪录性持续暴涨主要是与投机与美元的疲软有关,而不是与市场中的供需关系有关。从供需关系这一基本面来看,对石油供应可靠性的担忧被夸大了。

然而,在高盛的能源战争机器全力动员下,这些声音没有被人们重视,而石油的价格也一路上涨。20087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中石油价格达到了创纪录的147美元一桶。石油价格的一路上涨又似乎反过来证明了高盛的预测是如何地准确。

国际油价在2008711日到达147美元的最高点后急转直下,而高盛对原油价格的预测也完全改变。9月中旬,穆尔蒂将2009年原油目标价从每桶140美元下调至110美元。1015日,高盛又将其从每桶110美元下调至75美元。

二、投机商

20072008年石油价格的暴涨是否为投机导致的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高盛公司一直坚持,石油价格的供需关系导致全球将进入超高油价时代。2008630日,高盛能源报告说:目前石油的高价是由供需基本面决定的。 商品市场不存在投机性泡沫。

然而,2008627日美国联邦参议院报告《市场投机在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中的角色》说:大量的证据表明,目前市场中大量的投机导致了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

更具说服力的是2008922日石油价格的波动。当天石油价格首先上涨了25美元――历史上最大的单日涨幅,然后下跌9美元。美国CFTC前交易部主任迈克尔格林贝格尔说:难道是印度与中国在922日这一天突然出现了巨额石油需求?不可能。没有人会同意,供需关系能在一天内导致石油价格上涨25美元。

很多人将美元贬值作为石油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但是,虽然美元贬值是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从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了大约30%,但是同期石油价格上涨了500%。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石油战争》一书中说,油价波动的60%70%是投机和操纵市场引起的,而高盛就是最大的投机者之一。

美国商品市场监管上的漏洞为高盛等公司的投机大开方便之门。

1991年,在高盛的推动下,美国市场监管当局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监管,并最终建立了安然漏洞,使金融衍生品、能源商品的柜台交易与电子市场交易几乎不受监管。

20024月,美国民主党联邦参议员戴安娜范斯坦曾提出议案,强化对柜台交易的能源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要求交易商向CFTC报告持仓信息,但在金融机构、交易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的反对下,该议案无疾而终。

第三节金砖四国与越南神话

高盛多次扮演国际炒家魔鬼代言人的角色。其惯常手法就是先忽悠小国,将其列为投资圣地,希望他们对国际资金大门洞开,然后等资金进入建仓拉抬股价完毕,就突然调转枪口,大肆唱空。高盛创造的金砖四国一词的流行及其在越南等新兴市场的表现就是最经典的例子。

一、金砖四国

2001年,高盛全球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Neill)首次创造了金砖四国BRICs)这个词,四个英文字母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国家英文名的第一个字母。奥尼尔预言:金砖四国总共占据全球25%的陆地面积、40%的人口,是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到2050年,金砖四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将导致它们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它们的GDP总值将超越目前的发达国家。

此后,高盛连续发表报告,鼓吹金砖四国理论。 

金砖四国理论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它假定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事实上,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正在枯竭。以中国为例,2008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来自进口;钢铁业每年消耗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铁矿石,2007年所消耗的铁矿石中55%来自进口;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已经进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矿山因为资源枯竭而濒临关闭。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还将对全球环境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在地球的承受能力有限以及目前的科技条件下,金砖四国的经济几乎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数十年。

然而,在高盛的忽悠下,金砖四国一词仍然迅速流行起来,而四国也成了全球资金关注的热点。例如,巴西股市指数从20029月的9000点暴涨到20085月的73000点。

二、越南神话

2005年底,高盛第134号投资报告以还有更多金砖吗?为题,找出成长潜力相当的“NEXT―11”新兴市场。高盛将这些国家称为新钻11,它们包括巴基斯坦、越南等。

在高盛等的鼓噪下,越南被看成是仅次于金砖四国的第五个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投资机构的宠儿。在国际上看好越南的声音高涨之际,越南国内也逐渐兴起了超过印度,赶上中国的豪情。外资的大量涌入直接提高了越南的资产价格,并且形成泡沫。在外资的推动下,越南指数从120点大涨至1200多点;胡志明市的房屋价格从每平方米200多美元上涨到600多美元。

就在新兴市场的概念最火爆的时候,高盛却又开始减少在新兴市场的投资。200711月,高盛就停止了在巴西和墨西哥股票上的头寸,并给客户发送了一系列通知,指导客户谨慎行事,短期获利了结,离开巴西市场。

而对于越南市场,高盛在2008年夏率先发布报告称,越南可能会加快其货币越南盾的跌势,因为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越南盾已过度高估

2008年以来,越南股市开始持续下跌,股指从1000点附近跌到64日的点,跌幅接近60%。同时,胡志明市等地高企的房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

第一节 由来已久的影响

高盛对美国的影响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321936年间,高盛高级合伙人悉尼温伯格是华尔街上为数不多的支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人士之一,而罗斯福也将他视为自己的非正式顾问。温伯格先后为罗斯福、杜鲁门以及艾森豪威尔三位美国总统搜罗人才。因为温伯格对华尔街的巨大影响,《纽约时报》曾称他为华尔街先生

威迪尔卡钦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高盛的高级合伙人。卡钦斯创建的高盛贸易公司曾经是华尔街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但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该公司破产,高盛也因此声名狼藉。卡钦斯是一位很受欢迎的经济学家,他的著作以及他的观点影响了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马里纳埃克尔斯等在内的很多美国决策者。马里纳埃克尔斯是美国银行家、经济学家,曾于19341948年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罗斯福曾经借用卡钦斯的名言三分之一的人食不果腹,三分之一的人衣不蔽体,三分之一的人无家可归来描述大萧条中的美国。

第二节 无所不在的影响(1

一、政界要员

高盛向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政治候选人提供的捐款总额在美国(包括公司等在内)所有的机构中排名第四。高盛在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两党中左右逢源――民主党克林顿政府的罗伯特鲁宾与共和党小布什政府的亨利保尔森就是显著的例证。

1商而优则仕的高盛文化

在高盛,商而优则仕已成了高盛文化的一部分。不论在高盛挣了多少钱,但只有进入美国政府,担任要职,才能成为高盛真正的明星。因此,除了罗伯特鲁宾、亨利保尔森等之外,更多高盛出身的人士曾经或者仍然活跃在美国政界。例如,斯蒂芬弗里德曼于1966年加入高盛,19901994年担任高盛联席主席。1994年,弗里德曼从高盛退休。200212月~200412月,担任小布什总统的经济政策助理,以及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200512月开始,担任小布什的外国情报顾问委员会主席与情报监管委员会主席。

2、高盛前CEO的最昂贵竞选

在高盛出身的美国政界要员中,乔恩科尔金在政界的经历最富色彩。

2006年以来任新泽西州州长的科尔金于1975年进入高盛,从事债券交易。1994年成为高盛联席主席与联席CEO,领导了高盛在亚洲的扩张。在担任高盛联席CEO期间,曾任克林顿的总统委员会主席以及联邦财政部借贷委员会委员。1998年,应美联储要求,参与救援面临破产的美国著名对冲基金LTCM1999 年高盛上市时,他在高盛的股份市值达到4亿美元。1999年在高盛一场前所未有的内部斗争中失败,被亨利保尔森、约翰赛恩与约翰桑顿联合排挤出局。于是,从高盛退休,全心投入美国政界,并于2000年成功竞选国会参议员。在竞选中他完全自己掏腰包,花费了6200万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花费最多的参议员竞选纪录。在联邦参议员一个任期结束后,2006年,再次自掏4000多万美元成功竞选美国新泽西州州长。为竞选联邦参议员与新泽西州州长,科尔金花费了自己1亿美元。20061月他就任新泽西州州长。2007年又自掏腰包20万美元进行广告宣传,呼吁新泽西州在全面公决中投票支持借款亿美元进行干细胞研究。

二、金融界高管

在美国的公司中,特别是金融业中,出身高盛的高管数不胜数。

1、金融业的高管

1999年,罗伯特鲁宾从美国财政部长的职位上辞职数天后,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花旗集团的副主席。200711月,在花旗集团因为次贷危机损失惨重而炒掉主席斯坦奥尼尔后,鲁宾被任命为主席。

苏珊娜约翰逊在2007年从高盛退休前,曾是高盛的副主席、高盛管理委员会两名女性成员之一。目前她是著名制药公司辉瑞等很多公司以及美国红十字会等非营利机构董事会董事。在《福布斯》“2006年全球最有权力的100名女性名单上,她高居第34位。

约翰赛恩于2003年离开高盛,担任纽约证券交易所CEO20071115日,在美林因为次贷危机损失惨重而炒掉CEO查尔斯普林斯后,赛恩被任命为CEO。赛恩是美国耶鲁大学校董,美联储纽约银行国际资本市场顾问委员会委员。2008年美国大选中,赛恩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的高级经济政策顾问。如果麦凯恩获胜,赛恩很可能就是第三位高盛出身的美国联邦财政部长。

第二节 无所不在的影响(2

第二节 无所不在的影响(3

4、华尔街神童中的神童

对冲基金如今是华尔街新宠,而对冲基金经理则是华尔街新生神童。但是在对冲基金经理这一神童阶层中,有一批人仍然能鹤立鸡群。他们就是高盛人。

在对冲基金中,出身高盛的人多得不成比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高盛出身的人创建的对冲基金吸引了近2000亿美元的资金,占当今全球约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总资产的大约13%。

1994年以27岁的年龄成为高盛历史上最年轻合伙人的埃里克明迪克在200411月创建对冲基金,吸引了30亿美元的投资。这是历史上所有对冲基金中,在创建时所吸引的规模最大的资金。

三、媒体名嘴

美国的传媒发达但竞争激烈,加上高度的言论自由,要在媒体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但对高盛出身的人来说,似乎并不困难。

1、吉姆克莱默:他们什么也不懂

高盛出身的吉姆克莱默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股评家之一,他是美国电视界名人,曾创建过对冲基金管理,也是畅销书作者。现在主持CNBC晚间财经节目“Mad Money ”。在 “Mad Money ”节目上,他对着观众大喊大叫地说出的股市点评常常导致股市第二天的波动。

20073月上的一段吉姆克莱默的采访视频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在采访中,他描绘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们如何合法与非法地操纵股价以及对冲基金经理们如何以区区500万美元的资金就可以操纵股票价格。他说,对冲基金经理们常常利用《华尔街日报》那些傻瓜记者们散布负面消息,迫使股票价格下跌。虽然这种手法是非法的,但很容易成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那些人根本不懂。

200783日,克莱默在“Mad Money ”上指责美联储拒绝降息,说美联储他们什么也不懂! 他们什么也不懂。他的这番评论在美国轰动一时,该段视频在上被数百万美国人点击观看。

2、艾琳博内特评中国制造

艾琳伊萨贝尔博内特是美国CNBC电视网的商业新闻主持人、记者。

1998年,她进入高盛投资银行部,担任分析师。还在高盛工作时,CNN就请她加盟。此后,她先后在花旗集团、彭博社等任职。从她于200512月进入CNBC主持的“Squawk on the Street”节目收视率提高了142%,她主持的另一个节目“Street Signs”的收视率上升了57%。 

20076月,她在华尔街博客网站上以37%的得票率被评为最性感的财经节目主持人,远远领先于第二名的21%的得票率。

2007810日,在MSNBC节目上,博内特评论中国制造说,如果中国将人民币升值,或者中国开始制造不含铅的玩具或者没有毒的食品,那么中国的生产成本就会上升,这意味着美国沃尔玛商品的价格将上涨。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是中国让美国保持了低物价,也保持了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

四、学术大师

甚至是学术界也无法避免高盛的影响――高盛开发的数量金融模式至今仍然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华尔街已今非昔比,华尔街越来越多的财富依赖于数学模型来获得,华尔街的稳定性依赖于数学模型来维持,华尔街的金融风险依赖于数学模型来控制,而宽客”――受过严格数学训练、并将其应用于金融的数量金融师――则成为华尔街的明星。

在所有的宽客中,曾在高盛任职近二十年之久的伊曼纽尔德尔曼是最著名的一位,而在所有离开高盛进入学术界的高盛人中,数量金融大师德尔曼也许是学术成就最大的一位。

在任职于高盛的近二十年中,他创建了对今天影响深远的众多金融交易模型。20世纪80年代,他与高盛同事比尔托伊、费舍尔布莱克共同开发了“Black-Derman-Toy模型,这是最早的利率模式之一。

德尔曼的自传《宽客人生:反思物理与金融》于20049月出版后成为《商业周刊》2004年度最佳十本书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评论《宽客人生》说:这部自传的精彩如同小说。关于德尔曼从数学物理学者转战金融领域、从高盛到所罗门公司的传奇故事,告诉了我们如何开动脑筋让财富自己生长。

第三节 国际舞台上的高盛人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扩散,高盛出身的人也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关键角色。

马克卡尼是加拿大央行加拿大银行行长。200821日,42岁的卡尼成为加拿大央行行长,是G8国家中最年轻的财政部长。卡尼曾在高盛任职长达13年之久,并曾是高盛投资银行部执行主任;在处理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中,他代表高盛扮演过重要角色。

保罗戴顿现在是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主席。在任职高盛二十年中,他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家之一,并总共积累了1亿英镑的财富。

加文戴维斯曾担任高盛经济学家15年之久,离开高盛后成为英国广播公司(BBC)主席。他是英国现任首相戈登布朗的好友与顾问,其夫人Sue Nye则是戈登布朗助手。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曾担任高盛国际副主席、高盛主管、高盛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执行主任,参与了高盛的中国、东南亚、印度、中东、俄罗斯、拉丁美洲的业务扩展。他还长期担任高盛资深国际事务顾问。2006年从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职位上辞职。20076月被小布什任命为世界银行行长。

马里奥 德拉吉现任意大利中央银行行长,也是由G7国家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以及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组成的金融稳定论坛主席。德拉吉在20022006年间曾经是高盛的合伙人。

1954年出生的马尔科姆特恩布尔目前是澳大利亚自由党领袖,是澳大利亚上升速度最快的政治明星。他在19972001年间曾领导高盛(澳大利亚)公司,随后加入澳大利亚约翰霍华德政府,并担任环境部长。

第四节 对美国法律的影响

20092月初,美国《时代》周刊列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负责的25个人名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名列第23位。《时代》周刊说,克林顿时期放松对市场的监管――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签署《商品期货现代化法》、修改《社区再投资法》――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之一。克林顿叫屈说,自己在八年前就已经卸任,金融危机是20002008年间控制美国的共和党及布什政府的无能所致。   毋庸置疑,美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缺乏监管是2008年金融危机罪魁之一。但克林顿之外,一贯反对管制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与财政部长鲁宾同样难辞其咎。在放松直至废除对金融业的管制中,从高盛CEO成为克林顿政府三位财政部长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财长的鲁宾功不可没。

一、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1999年,美国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而结束了美国持续六十多年之久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历史。

1929年的大萧条中,美国20%的银行破产。很多人认为,银行的投机行为是导致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案目的在于限制商业银行因从事证券承销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在承销证券中,银行考虑的是证券发行人与银行自身的利益,而置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法案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承销业务,要求当时美国的银行必须在要么成为贷款人,要么成为承销商(证券经纪人)之间进行选择。这一法案正式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持续半个世纪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正是根据这一法案,JP摩根在19359月分家成商业银行JP摩根与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银行从要求允许银行从事市政债券的承销开始,试图要求美国国会放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及相关法律所作的限制,由此而形成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运动。

19878月,前JP摩根主管、主张解除银行业管制的格林斯潘被里根总统任命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上任后加快了放宽法案限制的进程。

1995年同样主张放松银行管制的罗伯特鲁宾成为美国财政部长。

19984月,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美国总统克林顿、财政部长鲁宾的支持下,花旗银行主席约翰里德与旅行者集团主席桑迪韦尔宣布两家公司合并,这一价值700亿美元的合并是当时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并,并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花旗集团。主要从事保险业的旅行者集团与从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花旗银行的合并宣告《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事实上已经死亡。

1999114日,美国国会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月底,克林顿总统签署该法案。在美国金融界花了30年时间、3亿美元的游说费用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被正式废除了。

在克林顿与鲁宾正式同意支持废除该法案的几天之后,鲁宾辞去了财政部长职务,成为花旗集团的副主席。据美国媒体报道,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前,旅行者集团主席桑迪韦尔(Sandy Weill)曾事先告知鲁宾说:我有很重要的消息要告诉你。鲁宾开玩笑回答说:你不会是要买下美国政府吧?

二、开启安然漏洞

20072008年席卷全球的石油价格暴涨和金融危机中,安然漏洞导致的美国对能源市场、商品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乏是其最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安然漏洞是以前美国第七大公司、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已于2001年破产的安然公司命名,但实际上,开启这一漏洞的却是高盛。

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监管当局就对从事农产品、能源等商业交易的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严格的监管。1936年,美国通过《商品交易法》。1974年,美国国会建立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以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   在高盛的推动下,《商品交易法》及CFTC的监管在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国会在200012月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首先,《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将商品分为三类,并让它们接受不同程度的监管。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对金融商品(利率、外汇、股市指数)进行极为有限的监管,对除金融商品与农业商品之外的所有其他商品(主要是金属与能源商品)基本上不进行任何监管主要是金属与能源商品,这就是安然漏洞。其次,《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对在电子交易设施上进行的交易也不做监管。

《商品期货现代化法》与安然漏洞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就是高盛。首先,安然漏洞将金属与能源列为不受监管的豁免商品,而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之一;其次,在安然漏洞通过后的数月中,不受监管的电子能源商品交易平台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就是2000年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全球最大的经纪公司与能源交易商创建的洲际商品交易所ICE

三、推动气候产品交易立法

如今,高盛在美国推动国会通过法律,以对二氧化碳排放实施强制性限额,并迫使美国公司进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交易。

高盛已经做好从方兴未艾的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中获利的准备,并在这一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高盛在全球已经投资20亿美元用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包括2008年投资1亿美元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公司中国皇明太阳能公司),并在2006年收购了总部设立在英国的气候产品交易所Climate Exchange PLC)的部分股权。

高盛历来在美国共和党、民主党两党中都左右逢源,当今总统奥巴马身边又不乏有着高盛血统的人士。在推动气候产品交易立法方面,高盛很可能将再次如愿以偿。

第一节 帮助出售国有企业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1

在高盛的参与帮助下,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外开开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而这一规模空前的对外开放也已经成为包括高盛在内的外资席卷我国金融业的良机。

一、股份化银行业

1、郎咸平:没有人知道银行该怎么改革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对银行业的改革在国内也一直有强化竞争产权改革两种观点的争论,即到底是通过竞争的力量,还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为中国政府就银行业改革提供顾问的当然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外金融机构,而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美国中央银行的大股东们给中国政府的建议就是产权改革、上市。

郎咸平曾经说,世界银行在2000年出了一个关于银行改革的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全世界的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各大银行,还有学术界的泰斗,没有一人知道如何改革银行。郎咸平说,既然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改革银行,中国怎么敢改呢?

中国还是改了,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行了银行业改革。

2、中国银监会:银行改革要利用国际中介机构

20031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通过产权改革而不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来进行,改革要注意借助国际中介机构,要注意吸引合格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这样,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下,国有商业银行聘请了国际中介机构作为银行改革的顾问,这些国际中介机构当然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这些美国中央银行的大股东们。

在中国的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高盛是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商或者主承销商之一,并且创下了很多第一。高盛作为主承销商承销的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的股票包括:

20027月,中国银行(香港)亿美元的IPO,这是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第一个股份化项目。

2005年,中国交通银行价值亿美元HIPO,这是第一个中国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的项目。

2006年,中国银行亿美元HIPO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然而,承销等服务费不过是高盛等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获得的很小部分利益而已,更大利益却在于通过改制上市,它们很容易就可以收购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

3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太狡猾

虽然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服务一般――从报纸到电视,关于顾客在中国国有银行中排队、上厕所都困难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为什么大家还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呢?因为它们的网点星罗棋布,分布之广不可想像。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的分支机构曾经多达近4万个,至今还有万多个。分支机构特别多,这是大家使用国有银行唯一的原因。

就算中国政府完全开放银行,让美国的银行进来,自由开网点,第一,它们也不会愿意到处开网点,而是只占据大城市中央商务区。网点开到县城、农村去,不亏死它们才怪呢。第二,它们也没有能力开设那么多网点。开这么多网点需要多少投资?所以外国银行不会这么做。它们怎么做?它们让高盛这些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顾问们建议中国的国有银行上市,只要中国的国有银行上市,美国的银行就可以收购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买了中国国有银行20%的股份,这些国有银行所有分支机构赚的钱它们就可以拿走20%。同时,银行经营在中国是垄断经营,垄断经营都要牌照费的,中国的国有银行为什么不交牌照费呢?因为它们是国有银行,不需要交牌照费。中国的国有银行上市之后,美国的银行收购了它们的股份,而中国政府或者中国国有银行却都没有向美国的银行收取牌照费。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2

这样,美国的银行就能以最便宜的价格――无须耗费巨资建立分支机构、无须缴纳牌照费――大量购买中国国有银行的股票。20056月,美国银行以30亿美元收购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并从建设银行取得将其持有的股份增加到%的选择权。2008年,美国银行两次增持建设银行股份,将持有的建设银行股权增至1%。据美国彭博社报道,美国银行对中国建设银行的大约120亿美元的总投资,到2008年底获得了大约140亿美元的回报。在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银行遭受巨额亏损,但CEO刘易斯说,美国银行并不担心,因为美国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它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亏损。

2006年1月,高盛以亿美元、每股价格不到2元人民币的投资对中国工商银行进行战略投资,获得工商银行%的股份。这一投资在短短的一年中获得了40亿美元的利润,这是高盛自1869年创建以来的130多年历史上,在单项投资上获得的最高利润。

20079月,中国国务院以2000亿美元外汇创建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尚未正式挂牌,中投公司就在20075月以30亿美元进行它的第一笔投资――以美元每股的价格收购美国黑石集团%的股份,到2009220日,黑石集团的股票价格已经下跌到每股美元。200712月,中投公司又以50亿美元、每股大约50美元的价格投入摩根士丹利,到2009220日,摩根士丹利的股票价格已经下跌到每股19美元。中投公司这两笔共80亿美元的投资如今只剩下23亿美元。其后,中投公司再以54亿美元投资美国货币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该基金在2008916日成为14年来美国第一只市值跌破1美元每份的货币基金,并随后申请破产。中投公司的54亿美元投资不知道将剩下多少。

郎咸平在评论美国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获利140亿美元时曾说,这就是水平!

电影《南征北战》里有句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太狡猾。高盛、美国银行这些洋人们也许会对郎咸平说:不是我们水平高,而是有些人太无能。

4、花钱买到了什么样的机制?

高盛们知道中国政府要迫不及待地为中国的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于是片面强调中国银行估值不利的一面,而中国有关机构在反驳国内关于贱卖论时,同样特别强调中国银行低估值的客观理由,声称非如此则不能吸引国际大机构,非如此则不能受到国外估值机构认可。结果是,中国从一开始就主动将中国国有企业、中国的银行的定价权交给了高盛这些国际投资者手中,而很多人居然对外资低价进入欢呼雀跃。

中国工商银行以优惠条件引进高盛这一战略投资者,希望从高盛获得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改善公司治理。不知道高盛这位中国工商银行花高价请来的战略投资者到底教给了中国工商银行什么,而中国工商银行从高盛那里又到底学到了什么?

二、鼓噪人民币升值

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始于2001年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中国的廉价货币2001年《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的升级文章。

1、高盛是怎样鼓噪的?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3

在这场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中,高盛从一开始就鼓噪人民币升值,而且应该大幅度升值。

早在200311月,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人民币问题是中国的而非任何外部压力的问题。她说,汇率是价格信号最重要的体现之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以此为起点而不应过多考虑外部压力,并根据当时的情况预测,汇率如不动,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此后,20053月,高盛发布研究报告《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需》,报告认为中国增长模式存在内外需失衡的隐忧,并预测未来6个月人民币随时可能升值。20057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调整,但2%的升值幅度小于高盛的预测。

随后,梁红再度表示,如果人民币以小幅缓慢爬行升值,为缓解升值压力,将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她还分析认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综合征

200511月,梁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以经济学理性考虑,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将不可避免,人民币币值重估可能会随时发生。她认为,中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包括平抑通货膨胀、投资过热以及由于货币低估和热钱流入导致的金融环境过于宽松,也在呼唤汇率制度的改变

200512月,梁红说:人民币汇率至少被低估20%。”20082月,梁红接着说:人民币升值12%,可以解决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另一位主张人民币应该升值的就是高盛亚洲副董事长肯尼思柯蒂斯。

2005517日,在北京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美元贬值对全球的冲击分论坛上,高盛亚洲副董事长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就这两个问题作了一番热烈讨论。肯尼思柯蒂斯在论坛上声称,人民币升值5%~10应当是合适的。柯蒂斯说,现在的政治情况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已经很不一样,人民币升值后不会出现类似日本当年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带头逼迫日本政府同意日元升值。1985922日,美国联合英国、西德、法国,强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1985年,日元对美元平均汇率为239∶1, 1988年,上升到128∶1。日元的升值导致按美元计算的日本GDP凭空增加一倍,上升到美国GDP50――这是迄今为止美国GDP最有可能被其他国家超越的机会。1987年被美国确定为美国历史性地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在19891991年间被日本三菱集团以亿美元收购了80%的股权。日元的升值导致大量美元进入日本,日本股市、楼市暴涨。19891229日,日本股市指数日经225指数上涨到38950点,然而,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日元汇率下跌,日本GDP再次跌回美国的25%。洛克菲勒中心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1996年三菱集团以大约11亿美元将它卖给了高盛等组成的集团。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广场协议》所造成的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经济在整个90年代长期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所有鼓噪人民币升值的高盛人物中,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高盛出身、20067月~20091月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200612月,在北京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保尔森对中国领导人说,人民币更加快速地升值是中国最佳利益所在,有利于中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200812月初,人民币汇率连续数天走低,引发人们对中国政府是否有意让人民币稍微贬值的讨论。当月5日,保尔森在北京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时警告中国,不要试图扭转自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希望人民币以更快的速度升值。2008年以来中国出口减少,导致依靠出口的中国企业大量裁员。保尔森称,中国出口减少、企业因此裁员并非是人民币升值的结果,而是全球性需求减少的结果。回顾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数据,保尔森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每次访华或者中美商务谈判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增大,似乎已成为一种惯例。例如,20083月保尔森访问中国前夕,人民币汇率于35日创出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4

2、别人怎么说?

高盛的老对手摩根士丹利的一贯观点是:人民币应该保持稳定。对人民币问题占有重要话语权的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有两个,一个是其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另一个则是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他们所代表的摩根士丹利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也很坚定:升值有损中国经济,人民币绝对不能在外界政治压力下贸然升值。

罗奇多次在重要场合传达了摩根士丹利支持人民币抵御政治压力的信息。在2005517日的北京《财富》论坛上,罗奇认为,美国政治受制于选举因素,在国内经济和就业率有压力的情况下,国会议员为取悦选民,将会把压力转嫁到中国身上,人民币应该保持稳定

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其他世界性政治经济要人是怎么看的呢?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说,保持人民币稳定是明智之举,政府要做的是逐步朝着货币自由兑换的方向发展。升值是一个糟糕的想法,它将加剧而不是防御中国经济的通货紧缩,中国应当吸取日本的教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说,IMF不会支持要求中国放手让人民币升值的说法,因为此举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面临风险。

3、中国人民银行怎么做的?

在高盛发表《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需》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6个月中人民币随时可能升值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721日宣布人民币汇率调整,人民币汇率升值2%。2006年人民币汇率升值%,2007年升值%,2008年升值12%。如果不是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人民币可能升值15%。从2005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到2008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高达21%。  

2007年,在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人民币升值做出如下理论说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公开而明确的表态等于向全球热钱资本发出了快快向中国搬钱的邀请函和动员令:如果中国货币当局认定了以名义汇率升值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武器的话,短期内进入中国套汇的利润真是太丰厚了。只要在20081月将1美元的资金存入中国境内的银行,换成元人民币后躺在银行的储蓄账户上,到2008年年底,按大约元人民币比1美元的汇率再换成美元,这1美元就变成了美元,就有%的年收益,再加上存款年5%的存款利息,回报高达12%,而且几乎毫无风险。如果不是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人民币升值15%,那就有20%的无风险回报。   200812月,保尔森在北京说,中国出口减少、企业因此裁员并非是人民币升值的结果,而是全球性需求减少的结果。

然而, 200849日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商会上海分会引用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说,在接受调查的外国在华公司中,17%的公司准备将部分经营撤离中国,而撤离中国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大量美国公司正准备撤离中国,将公司转移到越南等国家。前美国商会越南分会沃尔特布洛克尔说,虽然完全关闭在中国经营而将经营转移到越南等国家的美国公司不多,但包括英特尔、惠普等在内的很多美国公司在通过扩大在越南等地的投资而将经营撤离中国。200811月,中国出口七年来首次下跌。2008年超过2000万流动人口失去了工作。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5

日本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出现在《广场协议》压力下日元升值之后,中国最近一轮通货膨胀、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也发生在人民币升值之后。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被视为罗伯特鲁宾门徒的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经济顾问、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于2007226日在《纽约时报》上评论说,这一理论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与股市泡沫的形成及其破裂。萨默斯说,日本政府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广场协议》签订后,为了缓冲日元升值,日本政府放松银根,连续削减名义利率,导致流动性过剩。中国应该避免这一错误。

问题是,中国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本来就困难,紧缩银根只会给中国国内企业雪上加霜,导致它们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化。很多民营企业不得不到地下金融市场(黑市)融资。郎咸平曾经说,照他个人研究结果,黑市利率的调幅是官方利率的4倍。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收紧银根,将利率提高%,黑市利率提高4倍,提高4倍的结果是进一步打击已经萧条的民营企业部门。

因为断言中国股市、楼市泡沫严重并即将破裂,谢国忠被国内经济学家和媒体抨击为试图唱衰中国。 饱受围攻的谢国忠于2006929因个人原因突然从他服务9年之久的摩根士丹利辞职,成了独立经济学家。

梁红在2006年中国国内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当选宏观经济最佳分析师第四名,2007年又获得第五名。

四、保尔森: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国债符合中美双方利益

2007年,在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中国应该出售持有的部分美国国债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的舆论。

于是,前高盛CEO、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不失时机地来到北京说,中国持有并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是中美双方利益所在。甚至美国媒体也认为,在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情况下,保尔森对中国的访问时机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中国已经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据美国财政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截至20081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万亿美元,其中亿美元购买了美元资产。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总金额高达7274亿美元。中国政府对这7000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已经骑虎难下。继续持有的话,中国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将近40%投在美国国债,这比例也太高了点,何况美元自2002年以来已经贬值30%,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贬到头。如果中国抛售的话,必然导致美国国债价格下跌,首先受伤的是自己。其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对全球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以放弃自己的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出口大幅度下跌为代价而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岂能抛售美国国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从而再毁了自己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形象?再次,美国不答应。如果中国政府抛售美国国债或者停止购买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在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后,只能以更优惠的条件(即更高的利息率)吸引买家,这对已经负债近11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最后,其他国家也不答应,因为抛售美国国债很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中国不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么?

但是,对于中国政府掏钱认购美国国债、让美国人消费,美国人并不领情。20092月美国《时代》周刊列出了2008年金融危机应该负责的25个人名单,在进行自我反省的同时,也不忘埋怨中国政府――名单中名列第16位的是大手大脚消费的美国消费者,名列第24位的就是中国政府,因为正是中国政府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美国人才能大手大脚地消费,而这正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20092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中国时,却在继续向中国推销美国国债。她说:我确实相信,中国政府和央行正在做一个聪明的决定――继续投资美国国债通过继续支持美国债券,中国正在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 狙击中国农业(1

毛主席说,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邓小平说,将来中国要出问题的话,肯定出在农业上。

美国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民

20083月开始,全球粮食价格暴涨,30多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埃及、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国相继禁止本国大米出口,而海地政府总理更因粮荒引发的骚乱而辞职。

2001年开始的WTO多哈回合谈判在2008年最后还是破裂了,因为各国在农业问题上的死不让步。

这就难怪高盛要狙击中国农业了。

一、狙击中国农业从养猪开始

1、在中国养猪

20088月《中国经营报》报道,2008年开始,高盛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连续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这条消息被中国媒体广泛转载,并立即在中国引起各界关注。

2、收购双汇与雨润

20065月入主双汇集团,这是高盛在中国投资的首单控股并购案。

20065月高盛以亿元收购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即双汇集团)国有法人股的方案获得中国商务部批准。20066月,高盛再以亿元收购双汇发展25%股权,高盛集团实际控制双汇发展%股权。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国内外拥有60多家国有全资、参股、控股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是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肉类加工企业和河南省首批超百亿的企业集团。在国家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排序中列77位,食品行业第一位。2006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研究发布第10个年度报告,双汇以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之一。

200633日,双汇集团国有股转项目以10亿元的底价在北京市产权交易所挂牌。挂牌期间,包括淡马锡、高盛集团、鼎晖投资、JP摩根的CCMP亚洲投资基金、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先后与北交所联系,并对项目进行查询和洽谈。最终,以高盛集团为实际控制人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中标双汇。

高盛在竞标中的获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高盛已持有双汇集团在肉制品领域的最大竞争者――中国雨润食品集团13%股权,高盛对双汇集团的控股意味着高盛将同时拥有中国两个最大的肉制品集团股份。这就意味着,作为同一个东家的高盛将对这两个企业进行整合,这样看来,高盛将独霸中国肉类加工业的江山的说法应不为过。

二、高盛为什么在中国养猪?

作为投资银行的高盛为什么来中国养猪?中国各界为什么如此关注高盛在中国养猪?

1、高额利润

进入中国养殖市场具有很多优势,一是国内13亿人口的市场庞大,中国每年消耗的猪肉类食品已经将近万亿元人民币,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不成问题。

国内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各类补贴以及财政扶助措施同样可以惠及进入这一领域的国际资本。自2007年开始,财政部连续出台十项政策扶持生猪养殖, 20084月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又发布公告,生猪扩繁场和种鸡场根据规模大小,每个可获得中央补助投资100万元。因此,养猪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量补贴。

第三节 狙击中国农业(2

2、控制产业链

郎咸平说,高盛绝不可能真的去养猪,而是要收购整条“6+1”的产业链。养猪本身不赚钱,但这个产业链上的批发零售等六个环节是很赚钱的。在中国目前的现状下,高盛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控制中国的农业产业链。

高盛要渗透的不仅是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养猪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高盛已经控制了中国两个规模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和雨润集团及其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在控制这两个加工企业后,高盛向上游收购养殖场已无后顾之忧。肉类加工成本的50%是猪肉,因此,收购养殖企业后,高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肉类加工成本。

同时,高盛对养殖原材料期货市场一定的把控力度,控制养殖的上游环节。一般养猪成本中饲料成本约占70%,饲料成本中大部分是大豆、玉米和豆粕。玉米和豆粕的价格分别从2005年的2000/吨涨到现在的4000/吨,尤其豆粕价格在2008年初曾高达4000/吨。高盛等国际资本可以一手控制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大豆、玉米及豆粕的价格,从而控制中国的生猪养殖成本。

在目前关系全球经济命脉的几大行业领域,如能源、金融、矿产、电信等,中国对资金的进入尤其是外资的进入都保持了高度警惕,并高度关注产业安全问题,唯独农业,中国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开放态度,很多在该行业的并购对外资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限制。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农业问题对于全球经济的利益攸关,对外资几乎不设防的中国农业及食品产业链正在为国际资本创造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三、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高盛养猪?

首先,生猪价格上涨是基于供应的减少和饲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CPI的构成八大类中,食品占据30%以上,肉类就占了10%。而猪肉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就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

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全球多哈回合破裂、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死保农业底线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国际投行在中国农业相关产业链领域不断追加投资的行为,让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的农业安全问题。

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接踵而至。从2006年初到2008年上半年,全球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小麦上涨了136%、玉米上涨了125%、大豆上涨了107%、大米上涨217%。全球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以来已经上涨了80%。截至20083月,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2008年开始,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从20081月到4月中旬,大米价格飙升了141%30多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海地政府总理因粮荒引发的骚乱而辞职,埃及、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国相继禁止本国大米出口。

第四节 隐形的房地产大鳄

高盛进入中国房地产是以它在日本房地产投资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基础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股市与房地产形成巨大泡沫。地价暴涨,企业纷纷以土地和股票作担保从银行贷款,从而形成了高额资产和高额借款的并存时期。房地产破裂后,接受企业以地产作抵押的日本主要银行形成超过1100亿美元的坏账,其中三分之一与房地产有关。

于是,高盛投资75亿美元,收购日本银行的坏账,涉及大量房地产行业。由此,高盛成为日本房地产规模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例如,高盛收购了数十个高尔夫球场,成为了日本最大的高尔夫球场经营者,并从中取得了巨额收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信用体制不健全,银行中出现了大量以土地和房产为抵押贷款而造成的不良资产。

率先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外资机构是摩根士丹利与高盛。2001年年底,高盛以现金加合作经营的方式购买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亿元的资产包。

高盛走得更远,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融盛资产管理公司,融盛公司是第一个正式注册并得到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不久,高盛又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手中收购了80多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两年之后,高盛再度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处置不良资产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双方约定建立合资企业以共同投资于工商银行内部80亿~10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

作为中国市场中第一家获准进行不良资产投资的外国投资者,高盛在中国的逾期贷款、不良资产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高盛还通过收购不良资产打包中国房地产。在高盛与华融资产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签署的近百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协议中,其中约50%属于地产不良资产,仅凭这一已经到手的资源,高盛就可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出举足轻重的声音。

高盛还有一条侵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隐形渠道”――白厅基金与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

白厅基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房地产投资者。人们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基金型企业,而事实上是高盛国际下属的子公司,超过一半的股份属于高盛。到2004年初,高盛的白厅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共计收购了万多项房地产贷款相关的资产,交易金额约为600亿美元。

20054月,高盛以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上海市福州路318号的百腾大厦(Pidemco Tower) ,成为上海迄今为止成交价格最高的地产买卖。此次收购百腾大厦的资金来自高盛的白厅基金。

与白厅基金相并行,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是高盛侵入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二条隐形通道。2005年高盛向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注资2200万美元,从而成为了21世纪中国不动产的第二大股东。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是美国胜腾集团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立拥有者及运营商,目前已成为外资在中国房地产业的领先中介服务品牌。根据双方协议, 21世纪中国不动产未来计划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60个区域分部,吸收4000家加盟店,培养 30000名经纪人。

由于高盛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渠道比较隐秘,当摩根士丹利、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成为推动中国近期房价上涨的重要力量从而招来中国质疑之时,高盛却几乎没有陷入是非旋涡,反而留给中国良好的印象。

第五节 能源陷阱

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经历了20072008年的能源危机后,中国政府2009年仍没有将能源业列入为期三年的扶植振兴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中。

而高盛早已在能源业――特别是可替代能源业――中做好了布局。高盛在全球已经投资20亿美元于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并在20081月与鼎晖(China CDH Ventures)投资1亿美元,入股中国皇明太阳能集团(Himin Solar Energy Group),而皇明太阳能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

中国已经数次落入高盛们布下的能源陷阱。交学费不可避免,但不能永远交学费。

一、中国石油进口的越贵越买

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几年,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石油消费绝对量上仅次于美国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

根据20092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全年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达38965万吨,同比增长%;石油净进口19985万吨,同比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据200812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

在国际能源市场,高盛是最主要的炒家之一。如果任由高盛等国际炒家将石油抬高到200美元一桶,那么中国的经济会怎么样?中国经济即使不崩溃,也将严重衰退。政府即使想补贴也没足够的可持续财力,如果通过印钞票只能引发更恶性的通货膨胀。

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不相称的是,中国的原油进口非但没有利用自己的重要地位引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却呈现出了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中国的原油进口总是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大量增加,而油价低落时进口也大幅下降。从年度数据看,199419982001年油价都是大幅下跌,而中国原油进口比上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2000年油价大幅攀高,中国的原油进口却比上年大增90%。从月度数据上看,中国的原油进口增速也基本上呈现与国际油价同幅变化的趋势。

美国的原油进口总量远远高于中国(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是中国的5倍多),其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也高于中国(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量占其消费量的48%),然而美国的原油进口却与国际油价基本没有相关关系,美国的原油进口并未呈现出越贵越买的局面。

中国原油进口这种越贵越买的状况使中国承担了巨额的不必要成本。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宣晓伟的估算,19912003年间,中国原油进口每桶的成本至少要高于美国美元,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遵循美国石油进口的变化,就可以每年少支付亿美元。

二、中航油、深南电的巨亏

2004年,中航油在石油期货交易中亏损亿美元;2007年东方航空公司因航油套期保值合约损失约62亿元人民币;2008117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国航)因燃油套期保值合约损失68亿元人民币;2008年深南电也因油价对赌而遭遇损失。

2004年初,中航油就是在杰润公司的指导下相信原油价格将下跌,于是大量卖出原油的看涨期权。结果,原油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2004年从年初的美元一桶升至约40美元一桶。

从中航油到到东航、国航、深南电等,让这些企业损失惨重的交易对手中都有高盛的身影。在中航油亏损事件中,它的第二大交易对手是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公司。高盛于1983年收购杰润,将其变为高盛商品部,从事咖啡、金属贸易、原油、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

20072008年,高盛又用同样的手段盯上了深南电等国内其他公司,只不过四年前是看涨,现在是看跌,赢家始终是高盛,掏钱的却是中国国内企业和普通民众。

在全球的石油游戏中,高盛强大的研究部门可以通过其研究报告影响人们对石油价格的预期,它庞大的资金实力可以影响石油的价格,而它控制的能源公司则可以影响石油的供应。因此,中国的企业怎么可能玩得过高盛呢。

三、气候产品:中国未来的代价

高盛可能让中国在能源方面付出巨额代价的另一个方面将可能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高盛在推动美国国会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强制性限制与交易。20069月,高盛收购了总部设立在英国的气候产品交易所的部分股权。气候产品交易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气候产品交易所,高盛还是从事能源与气候产品交易的洲际交易所的创建人与股东。到2020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市场将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美国联邦政府迫使美国公司参与交易,二氧化碳等气候产品交易将给高盛带来巨大利润。

美国政府至今没有将《京都议定书》提交美国国会批准的一个理由是,《京都议定书》没有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内,而中国与印度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全球第一(虽然人均远不及美国)。如果美国政府在高盛的推动下,在全球范围内要求对包括中国在内国家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强制性限制与交易,那么中国将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与交易付出多大代价?而作为全球气候商品交易所的股东之一,高盛又能从温室气体等气候商品交易中获得多大收益?

第六节 直接投资的暴利

20067月通过收购西部矿业前股东3205万股股权,从而赶在上市的前夜跻身西部矿业的股东。一年以后,这笔9600万元的投资,在西部矿业上市之后,市值达到70多亿,堪称暴利。

高盛投资于中国工商银行的亿美元资金中的16亿美元就来自高盛的私募股权基金。

面对高盛集团等国际投资银行在私募股权投资这一直接投资业务中一再获得暴利,国内证券公司自然艳羡不已。

20062月,中国政府正式实施《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国内进行直接投资。高盛等国外金融机构早将直接投资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并且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国内券商仍未获准开展直接投资业务。国内私募股权投资试点券商高管感慨说,国内券商开展直接投资业务已经酝酿了近两年,却始终没有被批准下来。

自《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高盛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业务加快了步伐,正蓬勃发展。

中国优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高盛未来在中国的投资重点。2007年,高盛以亿美元(据彭博社报导,金额为8000万美元)的投资,获得中国民营企业浙江红狮集团25%的股份。成立于2002年的红狮集团目前是浙江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12家大型水泥企业之一。20081月,高盛投资1亿美元入股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皇明太阳能集团。

第七节 对高层的影响

美国媒体从不讳言在担任高盛董事长兼CEO时,亨利保尔森与中国政府高层领导人的密切关系。20049月6日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说,在1992年以来,保尔森前后来到中国68次。200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建顾问委员会,而顾问委员会的首任主席就是当时担任高盛董事长兼CEO的保尔森。

2003年,高盛的约翰桑顿前往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与全球领导艺术项目主任。在前往清华大学前,桑顿曾是高盛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19961998年间,桑顿曾是高盛(亚洲)总裁。桑顿离开高盛的时候才49岁,年收入1120万美元,而在清华做教授的年薪是1美元。

在清华大学,桑顿开设的课程全球领导力是由桑顿亲自设计、组织并参与授课的一门面向高级管理人员的课程,是清华EMBA项目的选修课程之一。

为什么桑顿要放弃1120万美元的年收入来到中国的大学做教授,而且是清华大学,讲授EMBA领导力课程?

看看最近这些年来中国各级领导人中有多少出自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项目中有多少学员是中国国有企业的高管、中国各级政府官员,我们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桑顿试图以他开设的领导力课程影响中国国有企业高管们的思维,并在这些高管们领导的国有企业中为高盛创造商业机会的看法也许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英国《独立报》在2008722日的报道中也认为桑顿已经成为发展中美双边商业与政治关系的重量级人物。

第一节 明确的发展目标

很早即确立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并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一目标,是高盛成功的秘诀之一。业务的综合性、全球性让高盛即使在某些业务衰退的时候,另一些业务能够迅速发展,从而保证公司整体的快速增长,并成功经受住一次次经济衰退与经济危机。而一些曾经是高盛强劲对手的投资银行因为业务过于单一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被淘汰。

德崇证券曾经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它曾为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并购交易提供了融资顾问。20世纪80年代初,德崇证券几乎以一个公司的力量创建了垃圾债券市场。1986年,德崇证券的净利润达到亿美元,这是当年华尔街所有公司利润最高的。然而,德崇证券似乎是只有一种产品的公司,这一产品就是承销与交易垃圾债券。当垃圾债券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遭受公众质疑,而垃圾债券市场的领导者、德崇证券公司的迈克尔米尔肯受到美国监管当局的指控后,垃圾债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末崩溃了,德崇证券公司也随着一蹶不振。

20世纪8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所罗门公司也因为类似原因而遭遇了与德崇证券类似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所罗门公司开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因此而成为华尔街最盈利的公司之一。然而,曾在所罗门公司任职过的迈克尔刘易斯在于1989年出版的《说谎者的扑克牌》一书中认为,所罗门从华尔街曾经最盈利到被收购的关键原因就是所罗门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80年代,所罗门陶醉于在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业务中取得的成就,而当华尔街其他公司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后,所罗门很快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到90年代,随着自营交易业务竞争的加剧,所罗门更难以维持其在华尔街的地位。1998年,所罗门公司被旅行者集团收购,并最终成为花旗集团的一部分。

从创建伊始,高盛历代领导人就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将高盛从一个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的公司发展成提供综合性金融业务的国际性公司。早在20世纪初,高盛就试图通过在英国开拓业务而进入欧洲市场。虽然这一努力因为1929年的金融危机而遭受挫折,但高盛始终没有放弃成为全球性金融公司的目标。到1992年年底,高盛30%的雇员、10%的合伙人来自美国之外的地方,而且高盛的员工来自91个国家。

第二节 谨慎的冒险

证券承销、证券经纪、财务顾问等传统投资银行业务的一个特点就是作为需要资本的公司与拥有资本寻找投资回报的投资者之间的中间人,投资银行靠收取佣金而营利。投资银行业务的问题在于,虽然这是无须过多自有资金的低风险业务,但同以自有的资金进行投资相比,投资银行业务获得的回报也有限。

一、最早的风险套利专家

自很早以来,高盛就与别的投资银行不同。早在20世纪30年代,后来领导高盛的格斯利维就开始利用高盛自有的资金去冒险――进行风险套利,并逐渐成为了华尔街最成功的风险套利者之一。经过利维与另一高盛金融天才罗伯特鲁宾的努力,高盛在包括并购套利在内的套利市场上建立了无可匹敌的优势地位。

二、承担更高的风险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投资银行逐渐从经纪人演变为交易商、从代理人演变为委托人,从中间人演变为直接投资人,同其他投资银行相比,高盛将越来越多的自有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投资。

有些投资者担心高盛承担的风险过高,然而高盛担心的是承担的风险不够。1999年上市时,CEO亨利保尔森就直截了当地说,他不能保证高盛的收益将会稳定,如果投资者想要稳定的收益,最好购买生产牙膏等日用品公司的股票。

从多方面看,高盛的风险都超过它的竞争对手。例如,在所有的投资银行中,高盛收入的波动程度高达28%,而贝尔斯登只有10%,即如果高盛与贝尔斯登的日平均收入为1000万美元,那么高盛的日最高收入可以高达1280万美元,但也可以低至 720万美元。贝尔斯登的日最高与最低收入分别为1100万美元、900万美元。

三、谨慎的风险管理

高盛并不否认自己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但问题在于自1994年以来,高盛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重视似乎就与众不同。

很久以来,高盛以其谨慎的冒险而在外界有着这样的声誉:总让竞争对手去试探水的深浅,在看到不会被淹死并且有利可图之后,才跟着别人跳进水中。

1994年的美国债券市场崩溃中,高盛也损失惨重。但高盛很快吸取了教训――高盛重组了风险控制系统,改变了以往非正式的风险控制方法,成立了一个25人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

四、卖空救高盛一命

2008年在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被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毁灭的时候,为什么高盛能够完好地生存下来?

有人说是高盛出身的保尔森事先给高盛透了消息,但保尔森怎么知道次贷市场会出现如此之大的问题?

原来,从2006年夏天开始,高盛位于纽约的结构性产品部门的两位交易员迈克尔斯温森与乔希伯恩鲍姆相信次级房贷市场很快就会崩溃,于是开始卖空房贷相关证券。在2006年夏天的这场卖空赌局中,高盛的两位交易员为高盛获得了40亿美元的盈利,他们本人也各获得1千万美元的奖金。到2007年,两位交易员说服同事们及高盛负责风险管理的高层人员。于是,在房贷相关证券部门继续投资于房贷相关证券的同时,高盛另一些部门开始大规模卖空房贷相关证券。

人们不知道高盛卖空的规模有多大,也不知道高盛卖空的是哪些证券。也许,高盛卖空的证券中就有高盛自己发行的那些房贷相关证券,也就是说,高盛可能一方面向投资者推销自己发行的那些证券,而同时相信这些证券的价格将会暴跌,于是,从这样投资者手中借用这些证券进行卖空。这种骑墙式策略让高盛处于不败之地:发行与推销这些证券可以赚钱,市场下跌的话卖空这些证券也可以赚钱。

高盛大规模有组织的卖空并不违法,事实上,高盛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卖空不仅显示高盛的雇员与领导确实非常聪明,而且表明高盛的风险管理制度非常有效。

在所有大金融机构中,没有谁像高盛这样如此放肆而毫无愧意地抛弃自己曾经竭力推销给自己客户的证券,人们可以指责高盛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它长期奉行的经营原则第一条:客户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2006夏天,在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已经危如垒卵的情况下,为什么只有高盛的雇员洞察了危险?为什么在众人都沉醉于房地产市场的盛宴时,高盛却有着清醒的头脑?而且,高盛的卖空显然是由最高管理层协调的有组织的行动。

2008年初,摩根士丹利说,它将考虑对风险报告制度进行修改,即将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经理向部门负责人报告风险状况修改为直接向公司CFO报告,而这正是高盛从1994年以来的做法。风险报告制度上这一似小实大的差异救了高盛。

第三节 与时俱进的演化能力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盛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它与时俱进的自我调整、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高盛通过自身的演变――在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风险有限但回报也有限的情况下,高盛承担更多的风险以获取更高的回报;将业务扩展到几乎所有可能的领域并保持各业务间的平衡发展――不仅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且获得了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率。

20世纪70年代,以证券交易成名的格斯利维成为高盛的领袖,促进了高盛在证券交易业方面的发展,从而让高盛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证券交易业务浪潮中抢得了先机。

如今,高盛又已经做好从方兴未艾的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中获利的准备,并在这一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

高盛积极投身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市场,并将可能从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中获得巨额收益。据有关专家分析,到2020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市场将达到1万亿美元,但是除非联邦政府迫使美国公司参与交易,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将不会带来很大利润。奥巴马总统也支持强制性限额政策,高盛不仅支持美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强制性限额,而且并在努力游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0081月,高盛出资1亿美元入股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皇明太阳能集团。

通过自己的商业经营活动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高盛得到了环境保护组织与媒体的称赞,确立了高盛作为绿色环保公司的名声。200711月美国《新闻》周刊就称,高盛在领导华尔街的绿色革命。

第四节 长远上的贪婪

20世纪###十年代,华尔街流行的口号是贪婪是个好东西1987年好莱坞影片《华尔街》中,由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戈登格哥在股东大会上说:贪婪是个好东西;贪婪是对的;贪婪管用;贪婪揭开层层面纱而直接揭示资本主义革命精神的精髓;各种各样的贪婪――对生命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爱情的贪婪、对知识的贪婪等都是人类奋发上进的标志。迈克尔道格拉斯本人因为在该影片中的表演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戈登格哥的原型就是华尔街著名并购风险套利家、1986年因内线交易被罚款史无前例1亿美元的伊万博伊斯基。

一、雷曼兄弟的垮掉

在于1986年出版的《华尔街的贪婪与荣耀:雷曼王朝的垮台一书中,肯奥莱塔,正是贪婪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的垮台。在雷曼,合伙人不是将高盛视为竞争对手,而是将雷曼中的其他合伙人视为对手,而竞争的目的是谁得到了更多的奖金;对于雷曼的员工来说,公平就如同社会主义一样,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重要的不是雷曼兄弟公司盈利多少,以及利润是否公平地得到了分配,而是我是否得到了我应该得到的以及我得到的份额是否比别人多

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高盛也贪婪,但高盛的口号是长远上的贪婪:即只要长远上能够盈利,短期内的交易损失不用担心,不能以牺牲长期客户关系换取短期的商业利益。高盛长远上的贪婪曾多次得到体现。20世纪50年代,高盛领袖悉尼温伯格曾无偿为亨利福特二世提供咨询服务数年之久,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56年成为福特亿美元IPO的主承销商。这是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

在对待贪婪及其他道德问题的态度上,高盛是否真的与别的公司不同是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之一。但是,高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华尔街的二流投资银行成为一流投资银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盛相信,不能以牺牲长期客户关系换取短期的商业利益。

二、德崇的破产:追求小利的代价

看看德崇证券的破产过程,可以让我们了解高盛对恶意收购的态度在使其成为一流投资银行中的作用。在80年代,德崇证券曾经是高盛强劲的对手之一。1991年,德崇证券因为公司雇员的内线交易而官司缠身,濒临破产。它避免破产的最后途径就是寻求美国财政部的救援。

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此时的财政部长恰恰是1985年时担任投资银行狄龙雷德公司总裁的尼古拉斯布拉迪。1985年,德崇证券曾帮助美国著名的恶意收购家布恩皮肯斯对优尼科公司发起恶意收购,而优尼科公司当时又正是狄龙雷德公司的客户。虽然在优尼科的反击之下,皮肯斯的恶意收购没有成功,但反恶意收购导致优尼科的负债增加了40亿美元。因此,1991年,当处于破产边缘的德崇证券向美国财政部请求救援时,布拉迪对这一请求根本未予考虑,德崇证券只有破产。

三、在中国的长线钓大鱼

长远上的贪婪也是高盛进入中国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战略。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曾经是中国政府的心头隐痛。在中国金融机构本身无力消解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只好寻求外资进行共同处置。美国《商业周刊》发出了购买中国的不良资产只有勇士或者笨蛋才会做的事的声音。一时间,许多原本摩拳擦掌、雄心勃勃的国外投资机构不是引而不发,就是隐身而退。2001年底,高盛以现金加合作经营的方式购买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亿元的资产包。一年多以后,高盛与华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不良资产处置的合资公司融盛公司。2002年,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向国际投行界放出口风,希望国际投资银行以买门票的方式进入中国,高盛再一次以积极的姿态响应了中方发出的邀请。

2004年,高盛捐款6200万美元,帮助与高盛没有任何关联、其时正处于财务困境中的海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的这一慷慨行为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好感。最终中国政府批准了高盛在中国创建了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外资实际控股的证券公司。20052月,时任高盛CEO的保尔森在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说,高盛为开拓中国市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但不期望能在短期内获得巨大回报。

长远上的贪婪让高盛在进入中国大陆十多年的时间中,在中国取得了其他投资银行所难以企求的业绩。

第五节 团队精神

真正让高盛与众不同的是,高盛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高盛的各部门中,大都是两名负责人。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即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给予多少薪酬,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给他们提成。

一、华尔街的明星制

与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的明星制一样,华尔街也盛行着明星体制。在明星体制的金融行业中,小部分盈赢利能力强的银行家与交易员获得的报酬远远高于其他人员。这种明星体制造就了一个个华尔街风云人物,也让华尔街有了从未有过的吸引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一大明星就是德崇证券公司的迈克尔米尔肯。在德崇证券,以创建垃圾债券市场而影响华尔街的米尔肯的影响力超过包括公司总裁等在内的所有其他人。1987年,米尔肯获得的奖金高达亿美元。德崇证券被人们视为只有一种产品的公司,这一产品就是米尔肯创建的垃圾债券。当米尔肯因违法而被美国监管机构指控后,德崇证券公司失去了它的明星,也就是没有了以往的影响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另一个明星就是所罗门公司的副总裁与负责所罗门公司所有自营债券交易的约翰梅里韦瑟。19915月,所罗门公司在美国财政部国债认购中出现欺诈行为,梅里韦瑟与所罗门公司的其他几个明星随即被所罗门公司最大的股东沃伦巴菲特解雇。

二、高盛的我们

但是,高盛一直抵制明星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领导高盛的约翰怀特黑德一再强调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这种团队精神成为高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盛不乏金融天才――格斯利维、罗伯特鲁宾、马克温克尔曼等人的能力与成就可以比肩于华尔街任何明星,但高盛没有将他们塑造成明星,而高盛也就没有因为格斯利维的突然去世、罗伯特鲁宾的离职从政或者马克温克尔曼未能成为高盛总裁离去而大伤元气。

1981, 当所罗门公司决定将公司出售给菲利普兄弟公司时,所罗门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也只是将决定象征性地通告合伙人。在只持续了一个小时的通告会上,执行委员会只是形式性地征求合伙人的意见。在高盛,情况却恰恰相反。198612月,由罗伯特鲁宾、斯蒂芬弗里德曼领导的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将高盛上市的建议。在合伙人会议上,虽然管理委员会表达了强烈支持公司上市的想法,但从没有表示要强行通过该决议的意向。虽然建议得到高级合伙人的支持,但在合伙人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上市的提议最后被否决。

在高盛130多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仅高盛是由两个CEO共同领导,公司高级合伙人职位授予盈利最高的两位合伙人,而且高盛的各个主要业务部门也都由两人共同负责。除了乔恩科尔金与亨利保尔森之间曾发生过权力斗争外,其他时间共同领导制在高盛进行得非常成功。

三、内部斗争与所罗门、雷曼公司的衰败

1978年,刘易斯拉尼埃里在所罗门公司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资产证券化部门。当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储蓄与贷款协会将房地产抵押贷款出售时,拉尼埃里领导所罗门公司的资产证券化部门开发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而使所罗门公司不仅获得了数以亿计美元的收入,而且成为房地产证券市场的引领者。

这位从收发邮件开始职业生涯的债券交易员更是成为所罗门公司的传奇。然而,自80年代以来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但公司并没有为这种扩大做好充分准备。所罗门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债券交易,它们企业文化中也向来有喜爱挑战风险的进取精神,但是随着公司的辉煌和规模迅速膨胀,这种精神异化为一种过度个人主义,或者所谓的精英思想,公司员工对公司逐渐淡化了归属感。特别是所罗门公司开始推行的所谓职业化更导致所罗门公司丧失了大量人才。如刘易斯拉尼埃里与他的那些意大利裔同事们并没有大学学历(有的甚至初中没有毕业),虽然他们在证券交易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利润,但最终还是遭到重学历而不重实际能力的所罗门兄弟的解雇。

奥莱塔在《华尔街的贪婪与荣耀:雷曼王朝的垮台》一书中说,雷曼兄弟公司鼓励的不是团队的合作,而是独断独行的风气。结果,雷曼兄弟的合伙人不是将高盛视为竞争对手,而是将自己公司中的其他合伙人视为对手;他们不是为雷曼的荣耀而工作,而是为自己的荣耀――奖金与职位――而工作。雷曼公司最终也成为这种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1969年罗伯特雷曼去世后,雷曼兄弟公司连年巨额亏损。1973年,雷曼兄弟公司聘请皮特彼得森为公司总裁与CEO。在彼得森的领导下,公司连续5年创造了创纪录的利润,其股东权益回报率是华尔街投资银行中最高的。虽然交易部是雷曼兄弟公司最盈利的部门,投资银行部却看不起交易部及交易员。投资银行家们甚至称交易员是举止粗鲁的动物。这导致了交易部与投资银行部之间的内部斗争,在很长时间里,投资银行部甚至不愿与交易部在同一办公楼中工作。迫于交易部的压力,彼得森被迫任命交易部负责人刘易斯格卢克斯曼与自己为共同CEO。格卢克斯曼的上任导致了交易部与投资银行部之间更加激励的内部矛盾。最终格卢克思曼发起了一场内部政变,迫使彼得森辞职,格卢克思曼成为公司唯一的CEO。对交易部门出身的路易斯格拉克思曼成为公司CEO感到不安的投资银行部工作人员纷纷离去。1984年,处于困境中的雷曼兄弟公司以亿美元出售给美国捷运公司。

第六节 声誉

没有哪个公司比高盛更多地谈论商业道德与原则问题――这显著体现在高盛制定并已经遵守二十多年的高盛经营原则

一、高盛:声誉是难以恢复的

高盛经营原则2条,我们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员工、资本与声誉。如果这三者任何一个受到损害,声誉是最难以恢复的;我们要致力于完全遵循规范我们的法律、规定与道德准则的字面含义与精神。我们的持续成功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坚定不移的遵循。第14条,正直与诚实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希望我们的员工在自己从事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公司工作,而且私人生活中――维持高度的道德标准。

在对待道德及法律上,高盛是否真的与别的公司不同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高盛交易公司以及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高盛在遵守商业道德上的缺陷。在19902000年美国股市牛市中,高盛曾经有机会证明,同别的公司相比,高盛更好地遵守了法律与道德。但是,高盛没有做到。2002年,美林、高盛、瑞信第一波士顿银行(后更名为瑞士信贷银行)等10家公司因为在股市研究报告中误导投资者而遭受纽约州司法部长埃利奥特斯皮策与SEC的调查。虽然高盛没有像美林、瑞信第一波士顿银行等公司一样受到欺诈指控,但高盛支付了亿美元的资金进行庭外和解,因为高盛同样存在着种种不规范行为。此外,高盛是、Webvan等公司股票的主承销商,这些公司上市不久就破产,而高盛获取了巨额承销费。

在中国,高盛也常有规避中国法律法规的行为。2006年高盛以大约9600万人民币投资西部矿业,一年之后即套现70亿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神话。但是,这项投资回报高达倍的项目遭到了广泛质疑。

但是,迄今为止,高盛确实没有像它的竞争对手那样受到致命丑闻的困扰。这也许是因为高盛有着更好的公关能力与更优秀的律师,但也是因为高盛的违规至少没有它的对手们那样明目张胆。

二、违规违法与对手的破产

曾经是高盛强劲对手的所罗门公司与德崇证券的破产则可以直接归因于它们的违法行为。

在美国国债的申购中,财政部规定,每一个申购者最多可以申购35%的当期发行的国债,并作为经纪人可以为自己的每一个客户申购总量不超过35%的当期发行的国债。在申购19915月发行的两年期美国财政部国债中,所罗门公司自己申购了35%的份额,并冒用两个自己公司客户的名义申购了35%的当期发行国债。然后,以虚假交易将冒用客户名义申购的国债卖给自己公司。这样,所罗门控制了该期国债总发行额113亿美元中的106亿美元,从而实际上垄断了该期国债。这一欺诈行为被美国财政部发现后,SEC对所罗门公司罚款高达亿美元。人们相信,如果不是所罗门第一大股东沃伦巴菲特及时干预――解雇公司CEO兼主席约翰古特弗罗因德、公司首席法律顾问唐纳德福伊尔斯坦、首席政府债券交易员保罗莫泽尔等,所罗门很可能就此破产。

在商业经营中,同其他公司相比,德崇证券更具攻击性――更无视法律与道德规范。1986512日,德崇证券的主管与投资银行家丹尼斯莱文因为内线交易而受到SEC与纽约州联邦检察官朱利安尼调查。鲁迪朱利安尼是一位在政治上野心勃勃的检察官,他对德崇证券的内线交易穷追不舍,发现了德崇证券的明星交易员、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准备用威力强大的《受欺诈者影响与腐败组织法案》(RICO)指控德崇证券。按照RICO,公司必须为自己雇员的犯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1989年,德崇证券被指控包括操纵股市等6项重罪。最终,德崇证券与美国监管当局庭外和解,德崇证券对该6项指控不进行抗辩,并接受亿美元的罚款――美国历史上迄今根据证券法而进行的金额最高的罚款。根据美国监管当局提出的庭外和解条件,迈克尔米尔肯在19893月受到正式指控后,从德崇证券公司辞职,德崇证券因此元气大伤。1991年在美国财政部拒绝其救援请求后,德崇证券正式破产。以调查德崇证券而名声大躁的鲁迪朱利安尼于1994年成功当选纽约市长,1997年连任竞选成功。2008年,他竞选共和党总统侯选人提名,但没有成功。

第七节 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

一、高盛靠什么吸引全球精英?

据说,1990年,耶鲁大学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向高盛投了求职简历。

20062008年《商业周刊》全球开始职业生涯的最佳地方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4万多名学生将高盛分别排名第4134,而高盛的老对手摩根士丹利则连续三年都没有进入前50名之列。

高盛凭什么吸引全球的精英们?

原因自然简单:大学毕业刚进高盛每年就会有6万美元的薪水。高盛全球近2000名主管的年薪为20万美元,400多名合伙人主管的年薪为60万美元,而他们每年得到的奖金可能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

高盛员工薪酬总额连续创下华尔街纪录。

2006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165亿美元,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平均每人――上至CEO,下至前台接待员――可以获得万美元,而雷曼兄弟薪酬总额为87亿美元。

2007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202亿美元,平均每人可以获得万美元,而雷曼兄弟公司员工薪酬总额为95亿美元,28556名员工平均每人为万美元。

2008年,同为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破产了,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了,但高盛仍然准备了总额约110亿美元的资金为公司员工发放2008年的奖金与工资,平均每人可以获得34万美元。它在全球的443个合伙人主管每人至少可以获得450万美元的奖金。摩根士丹利2008年薪酬总额只有大约64亿美元。

高盛的CEO们也连续创造华尔街奖金纪录。

2006年,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以4000万美元的奖金总额打破高盛前CEO保尔森于2005年创造的3830万美元纪录,但他的4000万美元纪录很快就被高盛CEO劳尔德布兰克费恩的5430万美元(其中包括2730万美元现金奖金)所打破。

2007年,高盛CEO布兰克费恩获得的奖金更高达6790万美元(2680万美元现金与4110万美元股票期权),联席总裁加里科恩与约翰温克尔雷德各获得奖金4050万美元,而他们在2006年也各获得2570万美元。雷曼兄弟公司CEO小理查德富尔德2007年获得的奖金总额为3500万美元,而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与贝尔斯登CEO 詹姆斯凯恩因为公司亏损严重而一无所获。

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布兰克费恩、科恩等七名高管宣布放弃奖金,每人只领取60万美元的薪金。

当然,要进入高盛很不容易。

苏珊娜约翰逊在2007年从高盛退休前,曾是高盛的副主席、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主管、高盛管理委员会两名女性成员之一。1985年到高盛求职时,曾被面试过150次,苏珊娜可能还不是高盛应聘者中的最高纪录。而且苏珊娜毕业于名校哈佛大学法学院,还有过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经历。

一旦高盛决定聘用某人而应聘者可能不会接受高盛的聘用时,高盛会想尽办法――甚至高盛CEO亨利保尔森亲自致电给应聘者――让应聘者接受聘用。

二、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

高盛雇员之中,虽然40%来自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博尔顿、保尔森都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但也不乏并非传统名校的优秀人才。

为了尽可能搜罗人才,高盛的高级合伙人都要参与招聘。他们每年要前往一所名校两次,而所谓名校已经不限于哈佛、耶鲁这些传统名校,而是包括黑人占多数的学校以及美国之外的学校。

现代高盛之父之称的悉尼温伯格中学没有毕业,从在高盛办公室擦皮鞋、每周3美元的工资开始了在高盛的职业生涯。格斯利维也从没有获得过任何大学学位。

未获得任何学位的格斯利维有一套他自己的招聘方法。他请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到自己的办公室和他一起玩桥牌或者打扑克。他通常让应聘者选择一种自己最擅长的牌。在与应聘者玩牌时,利维注意观察对手是如何思考的,是否记得哪些牌已经出过;是否会判断风险;在压力之下能否保持正常的智慧。利维相信,成功的交易依赖于交易员是否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钢铁般的意志、正直的人品以及较好的运气。很多年中,高盛许多优秀的交易员并没有高学历,但都通过了利文的测试。

高盛鼓励雇员在高盛挣足了资本之后去从事公共服务,也乐于吸收有过公共服务经历的人加入高盛。

澳大利亚的政治新星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在加入高盛之前,已经是澳大利亚的名人。1987年,前英国军情五处(MI5)特工彼得赖特出版自传体著作《抓间谍的人》,彼得赖特其中披露了大量英国军情五处、军情六处的内幕与丑闻,英国政府试图禁止该书出版。这场同英国政府的官司中,赖特的辩护律师就是特恩布尔,最终欧洲人权法院判决英国政府违背了人权公约,英国政府输掉官司而大失颜面。1997年,已经名闻澳大利亚的特恩布尔加入了高盛。

结束语:未来之路

2008922日,美国最后的两个主要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与高盛――公开确认已经变更为银行控股公司。

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上独立金融机构的时代结束了。从1800年第一家投资银行亚历克斯布朗 &桑斯公司创建算起,这个时代持续了209年。在这209年的历史中,高盛留下了色彩最重的一笔。

不用怀疑,未来的某一天,在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大,人们将看到高盛的ATM

但是,

没有花旗集团、JP摩根、美国银行等在商业银行业中已经经营上百年的历史,商业银行业中的新手高盛能否复制它在投资银行业中的辉煌业绩?

在对冲基金成为华尔街新宠的时候,如果没有了高杠杆率带来的巨额利润,高盛未来能否吸引并留住全球的精英?

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高盛能否保持住作为独立投资银行所独有的企业文化?

高盛能否继续掌控美国,并影响世界?

尊敬的书友,本书已选择精华部分供您阅读,同时网上版本正在连载,我们随后会持续更新,请您继续关注。

更多精彩请关注世界工厂下载频道http://edown.ch.gongchang.com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分享到:
   举报 收藏 分享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elephant 2011-12-21 15:08
文章好长啊,才读了一半,下次继续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全部hxbxll的最新日志

热门日志导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