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电子政务领域领域的专家、官员、学者、企业共聚国家信息中心,探讨电子政务领域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会中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胡钰就出席并就“电子政务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发表主题演讲。 这些年从中央提出来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始,尽管从上到小都在谈这个关健词,已经变成一个政治关健词,但是真正在落实方面、在操作方面,我们看到的成效并不如我们预期的那么大。从2003年开始我就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围绕推动本土创新、围绕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去了很多很多地方调研,我们一个感受就是从宏观政策上提的很多,从微观的落实上很少。有很多很模糊的认识,比如认为中国过去30年都是依靠的外国技术,所以不需要提自主创新,比如说认为中国的技术能力很差,所以没有能力支撑自主创新,还有的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排斥的态度、茫然的态度都是与我们现在提出的自主创新战略违背的,所以做的也是有限的。 在信息化领域,信息产业规模很大,政府投入很大,但是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是有限的,刚才几位同志发言中谈到电子政务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就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在认识方面就存在模糊,比如政府采购问题,同等优先变成了国外优先,同等优先听起来是对的,实际上变成国外优先,正版化肯定对,尊重别人知识产权,但是正版化变成微软化,很多看起来很冠冕堂皇的理论,实际上严重的制约了我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比如一些模糊的认识,引进技术产品,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的技术产品,花了很多钱,然后就认为等于引进技术能力,我们说引进的产品不等于引进能力,韩国和日本引进技术产品,一美元引进,花五到八美元消化吸收,我们一美元引进只花大概0.15美元左右消化吸收。日本的做法是是第一代引进,第二代模仿,第三代创新,我们是第一代引进,第二代落后,第三代再引进,第四代再落后。中国人现在有钱了,买得起,所以国外企业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但是能力在落后,就跟人一样,人长的胖、长的高不代表有力气。在我们的电子政务中,刚才很多同志都谈到在实际应用中都有这种感觉。大投入并没有带来大产出,更没有带来大跨越。电子政务的现状就是标准分散的现状,就是一种对外依赖的现状,就是一种低水平重复的现状,这么多年以来,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政府投入量多大,很多机关机关和部委的电脑一年、两年就换,先进的一塌糊涂,而软件应用呢,当时我们有的单位采购了WPS,但是应用如何呢,最后都不了了之了,投入没有起到应有的效应。 在新阶段,如果我们希望电子政务有一个大的跨越发展,应该从根本的理念上解决问题,要树立两个根本的视角,我们不能把电子政务仅仅作为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的工具,现在的情况是效率可能有些提高,但是成本绝对没有降下来,所以说我们自身要有两个基本认识:一个就是电子政务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力量,电子政务如果不和政府的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效率是发挥不出来的,作用也是不可能发挥出来的,这是一个认识;另外一个就是电子政务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力量。如果从这两个更宏观、更全局的视野考虑电子政务的发展,我们就能给电子政务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是处在纯粹的支撑地位,只有当我们树立了以上两个很基本的认识以后,我们才能够提出正确的投入方向、提出正确的管理政策。 电子政务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结合以上内容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电子政务如何推动创新型政府建设。 我们老说创新型国家建设,从2006年1月份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后,自主创新已经变成了一个关健词,我们的创新型国家到底缺什么,创新型国家建设应该跟创新型政府、跟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都是一致的。 第二、自主创新不能盲目作为。 过去不提创新,谁也不提这个概念,谁也不讲自主创新,最近几年谁都谈自主创新,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一总结时候就说某某企业自主创新的十年历程、十五年历程,从2006年1月开始,我们统计了一下,当年就有109个城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到现在已经超过200个城市,实际上没有人意识到怎么做,也没有人分析差距到底在哪。过去是无所作为,因为不提创新,什么都是买,只要能买来的就不作,就跟航天飞船能够上去飞机上不去一样,能买来的肯定上不去,买不来的都上去了。过去是无所作为,现在是盲目作为,大幅度科技投入,从2006年开始,大概有1/3的省市当年科技投入是100增长,“十一五”期间20%的年增长,投入大幅度增长,很多省技术项目、科技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效果却一般,这就是盲目作为,没有钱做不成事,有钱不一定就能做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