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公开,最愿意的就是财政了!” 北京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副调研员胡建南说出了心里话,“这样就把资产分配的压力分解到各个单位,以前是财政一家监管,现在是十多亿群众监管,政府的钱花得就更明白。”因为信息公开后,大家都能看到账本,如果有的单位申请了不合理的钱,老百姓就会质疑,为什么要这么多钱,这些钱要来干什么用? 北京市财政局经济建设一处副处长王爱忠,也有同样的感受。 王爱忠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负责从宏观层面对这种项目进行审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审批内容就是政府财力能否承受。而胡建南所在的部门则承接其后续工作,评审各项申请费用是否科学合理,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前提下能否缩减。部门报上来的预算做得越细致越准确,财政的审核负担就越轻,数据也就越近实际。在采访中二人向记者表示,从2005年以来,他们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电子政务运维外包项目的申请越来越多,数额也不断加大。但在他们看来,电子政务运维外包的费用是一个很难揭开的“黑匣子”。 尴尬的运维外包费 “十一五”期间的前两年,中国在电子政务上的总投入超过1200亿元。然而,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子政务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什么?因为电子政务大投入并没有带来大产出,更没有带来大跨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就曾指出,中国有些政府机关已经在电子政务起步和发展阶段徘徊了20多年。 目前,中国电子政务正面临着快速的转变: 从重视基础设施转向信息资源建设、从重视建设转向重视运维 、从封闭性运维转向开放性运维、粗放性运维转向精细化管理。电子政务强调建设后的使用绩效,但是投入了大量建设经费,使用效率并不高。到目前为止,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已进入运维阶段,设备趋于老化、原有信息系统得不到有效应用、IT和业务系统“两张皮”的状况,让一些电子政务系统成了“花瓶”,变为一种奢侈的摆设。 该不该投钱让这样庞大的系统运转得更好?当然该,这是盘活电子政务资产的唯一方法。但是钱怎样花,如何花得更明白?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业内人士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大家普遍认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有章可循的电子政务运维外包模式。 财政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是运维资金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多数财政部门运用固定资产投资系数法确定运维费的拨付,信息化具有无形资产的特殊性,专业技术性强,运维涵盖范围缺少统一界定,计量计价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了财政、审计部门无法通过一般的会计核算测算衡量资金需求,所以财政部门编制审核运维费预算难度较大。 “最开始有个系数按IT资产的15%核算运维费用,但是这个数字究竟是不是合理?为什么不是别的比例?”王爱忠回忆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财政局遴选了北京高法、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原信息办、北京市水务局等37家政府部门,进行电子政务运维预算编制的试点。针对这37家单位,财政局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清点资产,从简单的有市场定价的硬件设备和通用软件着手,把资产分为六大类: 服务器、网络、存储、数据库等,将各个试点单位IT设备对号入座,“连每台设备后面的序列号也要核对清楚。” 正是这样精细化的资产清理,为后续的工作开了个好头。 经过了大约一年时间的 实践证明,3%的运维费是不够用的。“就机器的一般维护而言这笔费用足矣,但机器上已经承载了很多应用系统,跟其他系统衔接时,就会发生复杂的关联关系,运维所涉及的不是简单的硬件,而是硬件之上的一套庞大的数据系统、数据之上的信息内容。同时各单位维护形式各异,又分为三类外包方式: 全外包、半外包和硬件设备单独外包。” 王爱忠解释道。 到2008年,运维费的标准达到了资产总额的3.8%。以北京市高法为例,2.5亿元的IT资产核定后,核算出900多万元运维外包费用,此时高法信息化应用已经进入成熟期,信息系统为全系统、全业务、全流程提供业务支撑和信息服务,但硬件之上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运行服务费用还是有几百万元缺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年年需要为这个缺口操心,那么就会消磨掉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管理者的积极性,如果缺口难以得到弥合,电子政务系统自然就变成了花瓶和一种奢侈的摆设。能否尽快确定运维外包的预算科目,采用更符合实际的比例,将运维外包费用固定化呢? “IT是一个矛盾体,投一个工厂,寿命可以达到40~50年,但建设一套信息化系统,可能2~3年就会面临设备折旧更新,那么,到底应该给IT运维投入多少钱?是该任其自生自灭还是应该花钱用好它?”胡建南解释说。“这一点,大家还没有达成共识。” 探索仍然在进行,这37家试点单位中,北京高法从2005年开始探索运维外包模式,到现在经历了5年时间,已经逐步摸索出一条深度融合、精细管理的创新之路。“我们并不想向财政多要运维的费用,多要钱只会增加我们的压力。运维外包不是新建一套系统,也不是买几台硬件设备,它产生的绩效往往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系统更加高效运转这一成果是无形的。”高法技术处副处长王岚生说。 12个人的难处 近年来,老百姓的司法观念强了,爱打官司了,法院门口排长队的状况时有发生,2001年至2009年期间,北京法院收结案件数量增长了57%,北京法院办案法官人数增长了14%,“案多人少”是北京法院审判工作面临的主要情况,亟待解决。如今,法官的判案效率得到大幅提高,靠的是什么,就是信息化司法,而信息化司法得以高效运转的保障是什么,就是IT运维外包。 全市法院的信息化资产涉及8个资产大类、18个资产细类,总资产规模在3亿元左右,而北京三级法院没有事业编制的信息中心机构,高法技术处也只有12个人的编制。要维系这么大一摊系统,要让2000多项应用与业务进行有效融合,出路是什么?“运维外包!而且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王岚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