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测绘法宣传日活动期间,国家测绘局提出要以“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提升测绘公共服务水平”为主题,大力宣传测绘在服务城市发展、促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报特别刊发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江苏省测绘局局长刘聪的文章,解读数字城市建设的内涵、作用和我省数字城市建设的进展,以飨读者。 数字城市建设成果的应用 目前,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重点开展两个示范应用,基础地理数据通过在线或离线的方式供国土、城管、水利、公安等十几家单位共享使用。 ——数字国土应用示范工程 该工程以信息化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创新,带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出发点。将土地调查成果、卫星遥感影像、航摄影像与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整合,作为底层支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时动态监管,为实施耕地保护,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推行依法行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该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形成了“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的城市管理体系,即通过市监督指挥中心,市和区两级城市管理机构,以及市对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对业务处室、业务处室对专业公司的三级考评体系,形成责任层层落实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该系统已完成基于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城管业务数据资源整合、市公安局治安监控信息资源的整合、118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城市部件普查、9个基本系统(城管通子系统、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和11个拓展系统(领导督办管理子系统、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户外广告管理子系统、GPS监控子系统、数据更新管理子系统、移动执法子系统、业务短信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门户网站子系统、12319对接子系统、城市管理应急子系统)的开发、50个监控点建设,四级联动网络和硬件部署已经到位。该系统的建成和运行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广大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促进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数字泰州”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城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供电系统等相继建成。 ——公众影像地图服务系统 该项目获取了与公众衣、食、住、行相关的详细信息和DMI影像,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直观、详细、可量测的城市环境信息,为公众旅游、导航提供便捷的服务。泰州影像地图网站定位于实景社区,为个人提供大量而丰富的信息查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地图化的广告发布平台和企业展示空间。 ——数字供电系统 泰州市数字供电系统采用泰州市地形矢量数据,叠加电力专业数据,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一览全网的效果。如果实地有电杆或变电箱出现故障,接线员接到报修电话后,进入该系统便可查询到事故所在位置,分析相关电力设施情况,判断故障原因,保证维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前往现场排除故障。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着眼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或全球战略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启动了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充分利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十分显著。这些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进一步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都为加快我国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进程作出重要批示,国家测绘局、财政部、各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200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国家测绘局会同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等9个部门组织编制的《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国家测绘局与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测绘局启动了“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基础测绘项目,制定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技术大纲》。近几年来,分批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了试点城市57个、推广城市21个,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江苏是全国十个试点省份之一。目前,我省正按照“强化统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大局”的原则,认真落实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着力于国家地理信息平台省级节点建设,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经验。“数字徐州”和“数字泰州”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展开。 继“数字徐州”项目之后,2008年12月,我省又启动了“数字泰州”项目,成立了以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杨峰为组长的数字泰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数字泰州”建设。2009年4月,内容包括泰州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数据库完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若干示范应用建设的《数字泰州地理空间框架工程设计书》通过专家评审。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包括泰州市约300平方公里1:6000比例尺真彩色航空摄影以及1:1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800公里可量测实景影像(DMI)采集、建城区56平方公里非精细三维信息采集及建模、9平方公里示范样区精细三维信息采集及建模、400个示范样区全景影像信息采集和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利用以上数据更新完善泰州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将依托更新完善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取部分信息,通过地名/地址地理编码扩充和面向信息化的数据重组,建立泰州市唯一的、权威的、通用的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典型示范应用建设将依托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城管系统和公众影像地图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总结应用模式和经验,在政府及各部门全面推广数字泰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应用。 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 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星球,合理开发与利用地球资源,有效保护与优化地球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然而,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发现,这个强大的物质文明社会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供应正在出现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受到自然和人为作用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地球概念在1998年提出之后,国际社会予以极大关注,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我国政府也积极响应。1998年6月,江泽民同志接见两院院士时特别提到数字地球。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及时成立了数字地球战略研究组,提出了《关于“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1999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隆重召开第一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这个重新认识地球、服务于全社会的重任落在了测绘人的肩上。 数字地球分为全球层、国家层和区域层。城市属于数字地球建设区域层,因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居民最集中、基础设施最密集、信息最丰富的区域,因此,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要从加快建设数字城市入手。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地理信息和社会信息等进行动态监测、组织管理和应用服务的多功能技术系统,是物质城市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反映,是以信息为核心、以网络为支撑的城市信息治理和服务体系。数字城市建设的任务就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信息应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数字城市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应用数字城市理论,基于IT、3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不论广义还是狭义,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即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入手建设数字城市,是一条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实践所证实的科学之路,也是国家测绘局主导推进的“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真实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