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扫描 “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一直是泾源县政府的“心病”,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固话乡情网的开通和特色产业网站建设,破解了多年信息闭塞的难题。通过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光纤”的目标,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以及农民群众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市场信息。“以前这里的树苗买卖都是跑着找买家,现如今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做生意了。”泾源县香水苗木产销合作社信息服务站信息员马欣感慨道。 通过通信网络的建设和改造,截至目前宁夏已初步建成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区城乡的信息通信网络。自治区核心网络到五个地市的骨干带宽达到58G,到各县的带宽达到千兆以上,县到乡、乡到行政村带宽百兆以上。通过EP- ON、ADSL和WIMAX无线宽带接入三种方式实现了全区191个乡镇、1700多个行政村通宽带、通互联网电视(IPTV),平均速率达3M。自治区涉农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的建设使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IPTV实现了60套电视节目转播、72小时时移和视频点播等功能,发展IPTV用户 3440户。“三农”呼叫中心让800多位农业科技专家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社保、劳务输出、创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宁夏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内容涵盖农林技术、农产品供求、气象与防灾减灾等方面,容量达7GB。按照“五个一标准”在全区2362个行政村建设了2802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了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项功能,基本形成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齐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助推城乡一体化进程 金凤区的农民到信息(便民)服务站点观看IPTV、接受党员远程教育、发布供求信息、和专家视频聊天,互联网成为了农民融入现代生活、融入资本市场、融入信息社会的桥梁。农民们高兴地说“自从有了服务站,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越来越小了。”记者日前在金凤区丰登镇便民信息站看到,信息化的建设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购买电影票、订火车票、飞机票不用去城里,省去了排队的烦恼,家里忙不过来随时可以联系到家政服务……可谓一个“便民超市”,也让金凤区的农民着实“潇洒走世界”。今年5月份,丰登镇西湖村退职村书记纳刚花3.6万元买了一辆“汽车下乡”指定产品汽车,在镇上的便民信息站随即办理了补贴手续,使得补贴的3000多元很快打到自己的户头上。 金凤区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信息网络,形成以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政务服务中心、镇(街道)便民服务站、村(居)便民服务点五级联动的城乡政务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绿色通道”。由便民(信息)服务站(点)信息员统一对村民、居民的代办事项进行网上采集,集中到金凤区行政服务中心或更上一级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办理,办理过程和结果通过网络直接反馈,证件、证照统一定期集中送达,使群众足不出村(社区)即可办理相关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做到了一站受理。今年以来通过网上办理各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2106项,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99.7%。结合城郊优势和大量农民变市民的实际,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将所有农家乐的名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等全部在综合信息平台上发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农家乐的知名度,目前已有90个农家乐吸纳1200名农民就业,通过网上查询、电子预约等方式,每天可吸引4000市民前往消费,节假日超过5000人,农家乐增加收入近50%。 农民致富的“千里眼” “信息就是财富。”这是采访时农民的共鸣。盐池县花马池镇柳杨堡村信息员王志文两年来,利用信息化购销平台,为本村广大农民群众发了大量购销信息,特别是依托盐池滩羊的品牌优势和本村养殖户较多的特点,大力向外界推销盐池羊肉,收到了良好效果。2009年,盐池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在柳杨堡村实施,该村群众种植旱作节水西瓜1200余亩,到了即将收获的季节,大家都愁上了销售,王志文通过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不久便有四川、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客户前来收购西瓜,不到半个月时间西瓜便销售一空。村民们高兴地说“信息化的力量就是大,我们坐到地头上便把西瓜卖完了,不像往年,拉着西瓜东奔西走也不一定卖得出去”,仅西瓜一项,就为全村群众创收120万元。平罗县灵沙乡胜利村信息员马晓梅,通过帮助农民在网上代销红柳编织品,主动了解市场动态,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传递信息,使得红柳编织品销路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