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总有人“人云亦云”,所以,关于云,也总是众说纷“纭”。 解释虚拟的云,要远远比具体而形象的客户端来得麻烦。微软最近推出很多基于云的技术,譬如Office365,虚拟化 ;微软的产品中,如MSN和操作系统中也增加了不少“云”的的影子。但把抽象的云,向公众解释还是颇费一番精力。 现任微软大中华区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Developer Platform Evangelism, DPE)总经理谢恩伟,主要负责与软件公司、开发人员以及高校合作。他最近推广云计算时,开始用“云效益”去打动听众——即云经济,通过证明“云是有用的”让IT从业者对云产生兴趣。 地球上总有一半服务器是浪费的? 云到底有哪些用途呢?先从没有云带来的浪费说起吧! 人们通常搭建网站所用的服务器,有两个大家熟知的常识:一个是,服务器基本是24小时连续运转;第二个是,夜间到清晨的八个小时,服务器的访问处于低谷,服务器的利用效率极低。 我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地球上总有一半的服务器是浪费的。因为,地球总有一半处于黑暗中,睡觉的人们使用电脑的频率很低。而且,我们的服务器是为了应付业务的峰值,而不是应付平均值,大部分时间服务器是在饥渴或者工作量不足的状态下运行。这正如,人们买了宝马车,但大多时候它在城市里散步,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满速狂奔。 谢恩伟举出服务器利用率变化的五种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终端访问时段的波动性,人们每日的行为习惯,还包括不同行业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导致的资源配置变动。另外,服务器各种资源并不是匹配和协调的,CPU、总线、输入输出、存储速度和带宽并不总能完美协调:这正如大城市的交通,私家车原来越多,但城市的主干道在某些时候却不堪重负,乃至我们的北京,偶尔也会变成“首堵”。 IT运维和服务器的浪费并非不可避免:一个足够大的服务器资源库,如超过1000台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提升到90%。譬如,当人们的把分布在全球的服务器资源进行统一调配,让服务器池成为“日不落的IT资源”的时候,处于黑夜的那部分服务器资源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这种庞大资源的调配能力同样可以平衡因为季节、行业造成的资源紧缺和闲置。而这种大量资源的处理和调配的能力就是——云计算。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城市交通中最尖锐的矛盾不是我们的交通工具落后,而是大量私家车类的交通工具,在某一时段与有限的公路资源的矛盾。所以,指望高档汽车拯救城市交通正如缘木求鱼。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容量的交通方式——地铁和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也是日本和美国的发达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我问谢恩伟,如果地铁是城市交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那微软扮演的什么角色?他认为,微软可能是地铁车厢的提供者,或者是地铁交通的管理方案提供者。云计算和所有的产业一样,它要有价值,能带来经济效益,而规模化,统一调配IT资源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微软云计算的两个案例 微软的云计算不乏鲜活的案例。其中一个是解决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这是微软和成都市政府在云计算领域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 猪肉精闹得大家都不敢吃瘦猪肉。毕竟一头生猪从生产到做成菜品,包括生产、养殖、屠宰、销售、粗加工、制作、食用N个环节,一个环节出了纰漏就可能让坏猪肉流入市场。专家估计,监测1000万头猪IT基础设施的投入,总成本600万左右,相当于每头猪均摊0.6元左右,猪肉安全的IT成本并不便宜。 成都政府的做法是,利用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对每年流入成都的上千万头猪向做记录。为了检测生猪走向,特别建立了一套“猪肉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让绝大多数生猪通过绑定RFID溯源芯片拥有了唯一的“身份证号”。通过不间断地进行信息收集、查询和数据监管,保证猪肉生产流通安全。这意味着,如果你吃了猪肉如果感觉不适,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找到那头吃了瘦肉精的猪。由于采用了云计算的方案,每头猪的IT成本降低到0.27元,降低了一半成本。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动漫企业。中国的网络游戏发展领先于全球网游业,而最近两年电影业、动漫产业发展速度也令人吃惊,所以动画渲染的需求变得格外突出。很多中小型的工作室,忙完了前期的建模工作,和动画设计,但在后期动画渲染时却遇到了麻烦:渲染是动画的最后一道环节也是成品环节必不可少,但却需要高处理器电脑和服务器;而如果贸然购买大规模的服务器用于渲染,对于初创企业显然太过浪费。 据说,现在多家成都市文化创意领域的企业正欲购买3D场景实时渲染和动画渲染服务。在国内很多高新产业开发园区内也为孵化项目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动画渲染服务,让初创企业专注创意和设计,而不是在硬件上操心。这其中不少采用的是微软的云计算方案。 云计算是“数字特区”的标配 谢恩伟聊起国内很多城市的科技园区正在部署“云计算”,以吸引更多IT和互联网的高科技企业,各地的政府正让这些城市变身为“数字特区”,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数字特区的提法相当新颖,而对“数字特区”提供云服务更是颇有几分创意。 其实,中国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已经形成了三个“信息中心”即:以四大门户、百度搜索为代表的北京中心;以阿里巴巴淘宝为代表的杭州和网游云集的上海构成的沪杭信息中心;以腾讯和迅雷和网易为代表的深圳广州信息中心。我认为,这三大信息城市已经主导中国互联网格局,而他们对于大规模处理信息的需求远远超过中小型网站,对于云计算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对于城市,我们经常的提法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我建议,对于大城市或者直辖市层面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也将必不可少,而构建“信息中心”“数字特区”的云计算,更是这些城市需要关注的热门技术,也是推动高新城市的必不缺少的要素。所以我更认为,云计算将是未来“数字特区”“数字城市”这些信息中心的标配。 云计算是二十一世纪的汽车革命 至于云计算的前景,有人还在迷茫,有企业还很困惑。谢恩伟对此却充满信心,他举了汽车发展作为例子:汽车在二十世纪初被称为“不用马拉的马车”,那时连早期的汽车先驱都没有认识到汽车对于后世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由于成本过高、缺乏合格的司机,汽车的数量绝对不会超过100万辆,更不会普及。而事实上,现在汽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汽车也对全球过去的一百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谢恩伟认为,现在人们对于云计算的困惑与一百年前对于汽车的困惑一样,但这不会影响云计算和汽车技术一样,成为一场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