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销售为假货生存泛滥提供了温床

2011-5-30 10:34| 阅读次数: 787| 发布者: bubble

摘要: 淘宝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无法从源头上杜绝售假现象,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注册成为卖家,无需资质、许可的认定,因此个人售假的风险极小。要销售的是正品,肯定是不涉及侵权问题的。”张樊表示。

  淘宝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无法从源头上杜绝售假现象,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注册成为卖家,无需资质、许可的认定,因此个人售假的风险极小。

  要销售的是正品,肯定是不涉及侵权问题的。”张樊表示。

  李顺德对此进行了补充,如果店铺从非法渠道进货,在明知道商品属于假货的情况下,依然售假,这就构成了侵权假冒,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假如商家从正规渠道进货,出现商品为假货的情况,这只能算是一个侵权行为。

  因芳奈公司事件涉及多种情况,侵权,假冒,李顺德称其为一个“典型问题”。

  淘宝网假货泛滥

  “淘宝本身不造假,但淘宝上确实存在假冒货和仿冒货。”杨勇华对淘宝如此评价。

  网络销售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渠道,为假货生存泛滥提供了温床。在国际反伪联盟(IACC)向美国政府提交的报告中,曾特别用淘宝来举例,称“该网站已经成了世界各地假货供应商和批发商聚集的地方,在这里集中了关于盗版计算机软件、世界名牌用品及服饰、专利医药品等仿制品的供应信息。”

  2009年年底,新浪网针对网购假货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网上买到过假货的人占74%。

  2010年12月31日,新金融记者在淘宝网站上发现,各种标以“尾单”“正品”“原单”的服饰商品都难逃假冒之嫌。

  新金融记者在线询问了多家自称专营国际一线品牌产品的淘宝店铺,店铺老板都很坦诚:“我们卖的不是真品,是高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证明,“所谓的尾单、原单都是假货。事实上,没有工厂敢冒这个险,而且国际品牌的管理很严格,加工一千套衣服,可能只会给一千套多一点的原料,像标牌、拉链、纽扣这些配件,数量会控制得更严。”

  “淘宝的假货问题,应该整治一下,我们公司就是要做这样的出头鸟。”杨勇华自嘲道。

  据媒体报道,2010年12月29日,江苏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自2010年11月份以来启动的“亮剑”打击知识产权犯罪专项行动的成果,第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对淘宝商户“动手”,一家淘宝网店的9名工作人员被无锡江阴警方抓获,案值超过5000万元。在查获的整整400多箱商品中,包括“阿玛尼”“LV”“普拉达”等20多个国际顶级品牌,价值5000余万元。而警方根据其账目初步查明,仅在2010年11月份,其销售金额就达250万元,利润达100万元左右。

  警方的这次行动把售假的网店经营者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我国2010年超4300亿的网购经济馅饼中,消费者在网上购物被骗走的钱达到150亿——记者从金山网络安全中心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安全报告》中获悉,2010年有超过1亿用户曾遭遇过网络购物的陷阱,带来直接经济损失突破150亿元。

  联合打假是出路

  如何打击网络售假行为,使电子商务行业向健康道路发展?这成为电子商务平台面临的最大难题。

  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的客服人员在电话里说:“淘宝网是严禁商铺销售假冒产品的,如果发现有销售假货的店铺,将进行严厉查处。”

  不过,颜乔也坦言,现在各种低价的仿冒国际品牌产品在网上热销,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仅存在于淘宝网。“我们一直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抵制和打击假货。”

  目前,淘宝网实行店主实名认证的准入模式,“如果他在线上贩卖假货,那么他很容易被查到。”但是淘宝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无法从源头上杜绝售假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注册成为卖家,无需资质、许可的认定,因此个人售假的风险极小,淘宝也很难从源头上规范。

  为回应网络打假,淘宝网表示出资一亿元来支持网络打假。再加上此前推出过的“消费者权益保障计划”“企业诚信自查行动”等以打假维权为宗旨的举措,至今仍斩不断灰色利益链就说明,单靠企业力量,不足以标本兼治。

  对此,李顺德说,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络上售假、盗版的问题非常突出。2010年11月5日,国务院特别针对知识产权领域内该类问题展开行动,加大打击力度。

  “监管是有一定难度,但不是解决不了。”李顺德说,只要政府、网络服务商等各个部门管起来,及时采取措施,都能解决。并且现在已经明确了网络打假职责,工商有监管责任。但是,目前职责刚刚明确,工商对于查处网络侵权假冒问题有一定难度,对于新特点、新形势的任务缺乏经验,“所以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

  “我们在打假,可是旗舰店却要被关闭了,不过,无论花多少钱,就是倾家荡产、公司关门了,也要向淘宝讨回公道。”杨勇华坚定地对新金融记者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