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比20年前要差。”日前,在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多所高校的工科教授们这样说。 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是未来全球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对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来说,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 【现象】 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谈到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很担忧。他调查发现,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丰富优质的工科生源是中国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但是,根据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数量不等于质量,工程教育的师资是个问题。”查建中坦言,“没有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更没有对教师职位明确提出工程师资质的要求,教工程专业的人不是工程师,这样的师资如何能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对策】 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合作科研 记者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采访时,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蒋毅坚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曾经作过调研,近5年到学校任教的几百名青年教师中,80%左右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于是,我们一方面在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加入工程教育环节,安排有工程背景的教授为青年教师授课,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参观了解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项目等方式,增强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今年年初,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教师刘军华被派到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上班”,有课时就回学校上课,没课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里做项目。如今,大半年过去了,刘军华发现自己给学生讲实验课时不再照本宣科,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都是信手拈来。“我举的例子都是我做的科研项目,与实际结合得特别紧密,比如电路设计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可能讲一些理论就行了,现在,我会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路设计结合到教学中,学生听了特别有针对性。”刘军华深有感触地说。 “学校专门设立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青年教师多和企业合作工程项目,既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蒋毅坚说,“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把所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