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伯驹
【相关专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
“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说出这句话的姜伯驹教授今年已经73岁,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此低姿态的话语,如此德高望众的教授,两者间的反差,令人震撼,也令人困惑。
毕竟从来都是师者高高在上,这也是让人可能对这句话产生困惑甚至质疑的原因。但是,如果参加了20日举行的“姜伯驹院士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你会发现,用“低姿态”来描述这句话是多么的不适当,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姜伯驹教授以57年教学生涯诠释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才是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作为数学家、教育家,姜伯驹教授一直坚持在本科战线上,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们上讲台讲课已经形成传统,因为姜老师亲自带头上课,别人还能说什么?当前,学生认为一些教师有问题,主要是觉得老师对他们关心不够,很多年前,姜老师就提出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可以说,正是这种思想引领着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育教学。”北大教务部部长方新贵说。
其实,提出这个观点,是在10多年前姜伯驹当院长时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小组座谈会上,“大家讨论时觉得,教育、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不仅是当下,还要为学生未来成才服务,唯有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姜伯驹教授说。
在这样的理念下,就不难理解09级博士生张一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讨论班上,常会请一些专家给学生做报告,很多内容我们只是在开头能听懂一点,数学就是这样,前面不懂,后面就更不懂,到最后就一点也不懂了。许多人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现象很正常,但是姜老师用的却是另一种方法,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打断报告人,提出一些问题,把握一下节奏,而这些恰恰对我们理清思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姜老师对学生就是这样认真和一丝不苟,他细心到有时我们在网上发帖子说找不到什么资料了,他会说,他有,他来发给我们。”
“正是因为心中装着学生,姜老师的课,不是那种我懂什么,学生就跟着我学什么,而是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知己知彼,他的课总是深入浅出、脉络清晰、直观明了,尽量让人听懂。”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诗宬院士说,“他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数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教书育人非常重要,他有着清晰的思维和表达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