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早已从项目制管理转为集团化管理,虽然成员企业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层管理者的不适应、不转变,使李总很是为难,换人?下不去手,都是一起打拼出来的兄弟;不换?人的阻碍又是客观摆在面前的问题。 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李总花重金从港资企业挖来了总经理。希望带来新的管理思想,适应公司集团化发展的需要,可三个月不到,问题出现了,总经理的规范管理思想,遭到了子弟兵、元老派的统一反对,他们之间矛盾依然存在,但相对于执行总裁来讲,却变成了内部矛盾,统一对其发难,制造麻烦。 ——管理又是一片混乱。 卓凡公司看起来问题很多,李总处于困惑中。 李总在想,在这两天问题如何先有个思路,行动起来? 案例分析与点评: 李总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管理问题。 房地产的激烈竞争已成事实,淘汰、洗牌已经开始迅速出现。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加快增发、加紧圈地,没上市、想上市的大公司疯狂买地,积极包装;几家规模小、地域性的几家公司通过合作在探索项目管理等新的经营模式;一些国字头的企业一方面积极拿地,另一方面,也时刻关注政策的变化,更希望在调控过程中,依托自己国企的身份,多分一杯羹------。优质地块的“招拍挂”比拼,和中小房地产公司渐行渐远。 从卓凡公司的企业情况看,作为非上市公司,资金实力还是有限;再考虑上市融资,一两年内又难以成行,几年内要做大的想法不大现实。要发展,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强上。公司多年里积累了相当的商业地产开发经验,还是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虽然现在很多大的开发企业已经逐步增加商业地产的比例,但面对住宅开发的大好销售预期、回款预期,很多企业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更多参与商业运营环节,毕竟占用资金量太大,谁都想在初始阶段积累的更多些。 卓凡公司作为第二梯队阵营的开发商,公司积累了相当的商业地产开发经验,也有知名度比较高的区域性品牌。卓凡公司需要明确自己地产开发整合商的定位,加快和国内外,尤其是国外设计、招商、咨询、物业管理等知名公司的合作,多分人一杯羹,尽快在商业地产开发理念、设计、运营管理等环节比竞争对手多走一步。在大家还在预备阶段,就开始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自由资金充足,不做土地储备,虽然发展遇到问题,但卓凡公司抗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的能力很强。适当增加持有型优质物业,通过与优秀运营商合作,将物业逐步增值,再考虑出售,也是可以重点考虑。考察小规模的商业地产、与传统住宅商合作进行商业开发,都是公司考虑的发展方式。 积蓄实力,保住实力,等待行业波谷的出现,对谨慎的李总来讲,具有方向性的意义。 再来看卓凡公司的管理问题:公司的管理问题需要关注两个基本出发点:一,公司处于管理转型阶段;二,人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核心。 初步集团化发展的公司,一般会在管理模式上不适应,经常会在操作管控、战略管控、财务管控之间游离、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