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VCD 生产第一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台VCD 的诞生地,并在技术上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更为令人注目的是这一领域闪电般地进入了过渡竞争阶段,这也是其它领域前所未有的现象。1997 年伊始,VCD 降价大战便拉开帏幕,短短的几个月VCD 价格狂跌45%,战斗异常激烈与残酷超出人们预料,降价程度大大超过去年彩电价格战。 中国的VCD 行业起步于安徽万燕这家民生企业,同行们送给万燕一个当之无愧的荣誉——“开国元勋”。然而时至今日,万燕却像一个疲惫不堪的老农倒在自己开垦的处女地上,由此又得到一颇为悲壮的称号“革命先烈”。 1992 年4 月,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姜万勐,在美国的一次电视技术展览会上发现MPEG 解压缩技术,他立刻决定与发明这项技术的美籍华裔孙燕生合作。当年12 月,姜万勐投资57 万美元,终于使世界上第一台家用VCD机在实验室诞生。随后,双方共同投资1700 万美元成立“万燕公司”,各取姜万勐、孙燕生名字中的一个字。万燕的第一代产品在1993 年9 月面世,1000台试销的VCD 机被一抢而空,主要被世界和国内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对象。1993 年底,在万燕公司对VCD 机的前景预测报告中说:未来3 年之内,必须形成年销量200 万台的市场。 开创一个行业谈何容易,姜万勐难就难在软硬件都要一齐开发。万燕的前期开发投入1600 万美元,为使人们认识VCD 又投入广告费2000 万元人民币。此外,还向11 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 种卡拉OK 碟片。 万燕倾其所有财力,开发出一套成型技术,创造了一个市场,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在1994 年,万燕销出2 万台,独霸VCD 天下。但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4000 多元,留下一个致命隐患。假如姜万勐再有一定财力作后续支撑,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机成本,随着市场的发育而填充每处空白,那么万燕将是中国响当当的VCD 之王。可惜,姜万勐已财力枯竭,当VCD 行业君雄并起时,他无力拼争,市场份额在两年之内从100%降到2%,直至被美菱集团兼并。 万燕打下天下,却难一统天下。就在万燕逐渐走衰之际,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群起摘桃子。由于VCD 整机组装技术简单,不需要多少投资,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因此在万燕开创这一新兴市场后,VCD 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于珠江三角洲,家庭作坊遍地开花。开创VCD 的是姜万勐,普及VCD的是广东人。 在这一时期,营销最成功并迅速崛起的是爱多公司,其总经理胡志标几乎与姜万勐同时了解到MPEG 解压缩技术,但他一直冷静地等待时机。1995年4 月,在万燕耗费巨资开创市场,并因此精疲力竭之时,胡志标筹措80万元在中山市东升镇成立爱多公司。起步之初,只有几十个人,月产量一二千台,但爱多公司以广告开路,迅速地异军突起。胡志标先以420 万元的价格请国际巨星成龙拍广告,又以8200 万元巨资夺取中央电视台电子类广告的标王。如果把爱多与万燕作比,两家同样投资1 亿元左右,但效果有天壤之别:万燕创造了VCD,但资金沉淀于技术开发:爱多畅销了VCD,销售的丰厚回报滚滚而来。 在VCD 行业中,还有一家颇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它的发展之路独辟蹈径。 这家企业就是北京天利公司,总裁程振国靠搞软件开发起家,他从1993 年开始跟踪MPEG 解压缩技术。但天利公司并没有凭借技术实力与万燕一拼,也没有等万燕打开市场后乘虚而入,而是迅速突破VCD 核心技术便戛然而止。 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程振国的算计何等高明。他精确地推算出一个时间表:VCD 市场大约成熟于1996 年,如果到那时再启动,不仅很难挤进市场,而且会坐失两年时间。不如先攻克VCD 核心技术的解码板,但并不把这项新技术先用于生产整机,以避免开拓市场之风险,而是运作于家用电脑和CD机改装VCD 上。这样一来,既保持技术领先,又不让技术闲置,还回避投资风险。 程振国算得很准。当他于1994 年7 月开发出VCD 解码板后,大量运用于家用电脑和CD 机改装VCD 上。程振国不仅财源滚滚,而且使解码板技术日臻完善,天利系列解码板首家通过电子部鉴定。当VCD 市场全面启动后,天利凭借脚踏三块市场——电脑、CD 机改装、VCD,成为VCD 行业最先获利颇丰的企业,在1995 年销售额就突破1.5 亿元,超过当时生产整机的万燕。 时至1996 年,在VCD 整机市场达到巅峰状态时,技术成熟并且完成资本积累的天利公司决定生产整机。此时,许多业内人士劝诫程振国为时已晚,不如守住解码板这块宝地。程振国则认为,长虹引进的彩电生产线是中国最后一条,但后来居上成为彩电大王。容声冰箱和格力空调都是在市场饱和状态下杀进重围的一匹黑马,而今跃居前茅。关键在于是否有明确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 其实,程振国真正瞅准的是VCD 市场的一个空当。他在1996 年4 月便预言,VCD 市场必然发生一场价格战,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厮杀上,必将淘汰一批企业,留下一些市场空白。待两败俱伤后,年轻力壮的天利VCD 正好大军杀入,接收失地。 此言一出,不久,爱多公司便在1996 年下半年率先降价,总经理胡志标举起“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旗。他说:在国内市场上,有数百家散兵游勇,这些不成规模的作坊式小企业,缺乏必要的生产条件,缺乏技术力量支持,缺乏最起码的售后服务,因此必须净化中国的VCD 市场。 进入1997 年,爱多公司又连续大幅度降价,新科与万利达随之呼应,中小企业一下被压得透不过气来,VCD 行业进入有你没我的恶性竞争状态。面临生死关头的中小企业迅速作出强烈反应,他们群起围攻爱多,指责这是不正当竞争,以牺牲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为代价。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看,由于VCD 行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完全自由放任状态,政府基本没有干预,连生产许可证制度也未实施,因此各地一哄而上。 据估计到1996 年,VCD 生产厂家有600 家左右,其中经常出现在各地销售排行榜的约50 家,有名有姓的大致200 家,剩下的是家庭作坊,总生产能力突破1200 万台,成为世界上第一生产大国。而据市场调查数据,1996 年的市场总销量为800 万台。在家庭拥有率方面,广州市从1995 年底的6%狂升到60%。 【点评】 1.从VCD 行业的大战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铁律主宰着所有企业的兴衰。 我们充分感受到市场经济的魅力,VCD 行业仅用两年时间就从短缺到过剩。消费者也因此大尝甜头,每台价格从4000 元左右垂直一降到1200 元左右。不过,这种自由发展必然伴随充分自由竞争,而价格战又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当如此众多的厂家争夺趋于饱和的市场时,肯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2.对于价格战的利弊,降价派与反对派莫衷一是。前者认为,争夺市场份额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淘汰出局的是质次价高的企业。但反对派认为,目前的价格战已降到合理价位之下,如果哪家企业仍能获得巨大好处,要么生产造价低廉的劣质产品,要么走私元器件或偷税漏税。 如果企业以扩大生产规模带来成本下降,进而以低价格争夺市场份额,无可厚非。 此次降价对去年在中国无功而返的国外品牌的再度杀入也筑起了一堵高墙。但是,我们必须承认VCD 行业的三大隐患:(1)走私元器件猖獗;(2)偷漏税现象普遍;(3)产品质量并不可靠,售后服务网络单薄而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