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西既没受过高等教育,又没什么经营企业的天才,他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物。他之所以在经营商业上获得了成功,全凭他从数次的失败中不断汲取经验和百折不挠的韧劲。 麦西是一个渔民的儿子,从15 岁起就在渔船上混日子,在船上工作4年之后,麦西厌倦了海上生活,打算另谋生计。于是,他带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500 美元,来到波士顿。他干什么都是外行,糊里糊涂地干了1年,也没干出什么名堂来。 一天,他一人坐在酒吧间,跷起二郎腿想心事。一个30 来岁的男人匆匆从外面进来,差点儿被麦西绊倒。麦西虽然道歉过了,两人还是发生了口角,后来竟打了起来。 这一打倒好,两人互通姓名,成了好朋友。来人名叫荷顿,是个贩卖布匹的小商人。荷顿得知麦西一人在外闯荡,拿不定主意干些什么,就同他合计,合伙开个布店。麦西本来没有固定主意,就同意同他合作。从此,麦西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 麦西在做生意的时候,竟同荷顿的妹妹相爱上了。荷顿偏偏反对麦西同他妹妹的爱情,想从中阻止。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地步:麦西要么放弃爱情,继续同荷顿合伙干下去,要么放弃他同荷顿的合作,独立出来,而实现同荷顿妹妹的结合。麦西选择了后一条路。 麦西自己另找了间房子,小两口单独开了一家小店,经营针线、钮扣之类小商品。 麦西的如意算盘是:小百货是家家都用得着的,生意一定会兴旺的。况且这样投资小,发展起来也较容易。但实际情况却与他的想法不大一样,因为这类东西消耗量太小,难以有什么大的赚头。这个小店经营不长时间,麦西发现方向不对,就把它关掉了。他把盘存的物资顶卖出去,本钱丢掉大半。 麦西已到了山穷水尽之境。这时正是上个世纪50 年代,美国西部淘金热盛极一时,许多人都涌到西部来了,麦西也动心了。 来到西部后麦西却失望了。金矿是有的,但并非遍地黄金。出产金砂的 地方已聚满了人群,为争夺利益,人们相互斗争得很厉害,新来者难以插足。麦西决定不在金矿上打主意,而在旧金山住下来,开了一个小店,依旧做他的生意。当时有一种淘金用的平底锅非常畅销,麦西抓住这项热门货,并以低于别人一成的价格出售。消息不胫而走,购者纷纷涌来,麦西由此赚了一笔钱。这是他运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获得的第一次成功。 1 年之后,麦西觉得自己对于经营之道已摸得差不多了,毅然把旧金山的店铺顶让出去,带着一大笔资金回到麻省,在哈佛山开起了一家布店。经过前几次办店的磨炼,特别是有了旧金山的经验,麦西现在已经成熟起来,他把自己的经验都用上了,又创造出一些新的办法,这次布店竟办得很成功,在当地很快轰动起来了。 麦西开的虽然是个小店,他显露出来的却是大企业家的风度,在经营上采取了一些大的措施。一是大做广告,当地各家报纸他都充分利用,并在广告上很下了一番功夫,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是实行重点销售的政策,即按季节时令,推出新式热门货,大加宣传,薄利多销,使顾客及时买到称心如意的便宜货。三是增加商品种类,除了布匹之外,还供应其它一些日用百货。四是实行标价制度,所有商品一律明码标价,以便利顾客挑选、比较。这在当时是一项大胆创新,对于推进百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直到现在,明码标价制度已被各行业所广泛采用。 但是,麦西这次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一是他选择的地方不妥,哈佛山那地方太小了,二是他的店面也小,这使他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在经营上显示的那种大将风度,在这里不仅不能使他在事业上升腾起来,相反还反过来置他于死地。麦西这次垮得很惨,他几乎把老本都赔进去了,他现在很难再爬得起来了。他已陷入绝望的境地。 这时,荷顿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们过去虽然闹翻了,但其实自从他们初次认识开始,荷顿就从心里对麦西很有好感。除了他不赞同自己的妹妹嫁给麦西之外,在事业上他是很支持麦西的。现在,麦西走过许多弯路,表面上看来他是失败了,但是荷顿知道,麦西已经成熟了,是个难得的人才,自己比不过他。荷顿这次来,就是要同麦西商量携手办一件大事。 “麦西,”荷顿深入地谈到他对未来的判断,“我们国家的经济就要起飞了,只要有经营大企业的魄力和才干,不愁将来不发达。你这些年的情况我看得很清楚,你已具备了做一个大企业家的才能。哈佛山这种小地方,不适合你这种大规模经营的方式,水浅养不住大鱼。只要换一个合适的地方,就保证有成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