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 Netherlands)发布了最新的全球乳业公司排名,蒙牛以34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位列第19位,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唯一入选企业。1999年成立的蒙牛,运用出色的营销手段和资源整合能力,跑出了中国民营企业罕见的“火箭速度”,跑出了令业界震撼的发展路径。但很显然,十年还不足以磨出一把无往不利的剑,蒙牛从2008年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大地震”逃生之后,就开始步履蹒跚、磕磕绊绊,万言书事件、OMP事件都让蒙牛的品牌美誉度直线下降。直至近日投入中粮集团的怀抱,蒙牛才能开始憧憬未来姓“国字号”的美好生活。 实际上,蒙牛的发展轨迹并不能代表我们千千万万民营企业的未来,蒙牛在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途“出轨”,看似偶然,实为必然,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或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所导致的,从更高层次的角度来看,是企业的价值观与行为出现了步调不一的情况,换句话来讲,就是企业的思想和灵魂并没有完全地体现在企业行为上,所以就出现企业为了发展速度和规模而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民营经济来说,蒙牛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又值得我们警惕不要步其后尘,因为蒙牛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课题。 一、 大不等于强,快不等于好 为什么我们很多民营企业热衷于追求“火箭速度”和“规模效应”?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在近十年里步入了快车道,经济的发展促使消费市场迅速膨胀,市场需求极度旺盛,只要有哪个企业懂得使用有效的营销手段,销量立马就会呈几何式增长,中国这一代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家尝到了甜头,当然不愿意在有生之年错过这个绝佳的历史机遇,所以我们看到企业家们在内部重要会议上十有八九都会喊出“做大做强”的口号,只不过没有几个企业能够称之为“强”。 如果说民营企业迅速做大规模是拜优越的经济大环境所赐,那么没有“做强做好”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用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雀巢,乳制品乃至食品行业的领导者,在近日荷兰合作银行公布的世界乳业公司排名中,以272亿美元领先第二名达能接近一倍的规模继续领跑。同时,雀巢还名列2008年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第三名。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雀巢在中国扎根将近30年,雀巢目前在中国大陆销售的产品中,99%是在本地制造,这不仅利用了中国丰富的资源、帮助中国节约了大量外汇,而且还为大中华区1.3万名本土员工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工作岗位,年度缴纳各种税款超过12亿元人民币。雀巢借助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凭着优秀的营销经验、管理模式以及高质量的产品,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 当年雀巢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与相关部门维持了长达13年的对话,后来在黑龙江设立第一家奶粉加工厂的时候,并没有利用当时现有的铁路来运输,而是在27个村庄与加工厂之间建造了一条自己的“奶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建立了优秀的全面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三个关键点:第一,与奶农直接交易,不和任何中间商接触,奶农是通过严格选拔出来的,雀巢还给予奶牛喂养、疾病控制、储存运输等专业培训;其次,独特的鲜奶收购模式,雀巢规定奶站与奶农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1小时路程,在经过层层检验把关后,会按照原奶质量迅速支付奶农报酬,而如果奶农一年中有三次不合格的记录则会被取消合作,做到有奖有罚;第三,采用世界一流的生产加工,以及最先进的安全标准和研发技术,七十多道国际标准监控着从农场到餐桌的产品质量。正因为这些,位于黑龙江双城的工厂每年产量在雀巢集团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 相信至此答案已经非常清楚,许多外企之所以能够生存超过几百年,靠得就是沉得住气,始终扎扎实实地在做符合自己企业愿景的事情,在管理机制、工作流程和运营系统等基础工作上不断地精益求精,所以当他们有了稳固的“马步”之后,“拳头”打出来自然就铿锵有力了。相反,从先有市场后有工厂,再到目标推倒模式,以蒙牛为代表的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么多年来能找到的最恰当的形容词却只有——急功近利。 二、 快速发展期需要警惕的问题 蒙牛乳业从“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的三无企业做到行业老大,创造了中国企业界的神话,牛根生也从当年默默无闻的洗瓶工蜕变为今天让人顶礼膜拜的企业家,实际上,除了蒙牛出色的营销手段之外,来自于背后的资本魔手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003年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再次向蒙牛注资,并签订了“对赌协议”,即在2004-2006年期间,如果蒙牛的每股赢利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0%以上,公司管理层将得到最高7830万股的蒙牛股票,如果达不到增长目标,那么蒙牛管理层则必须摩根士丹利等支付同等的股份或现金。结果,蒙牛在2005年就提前实现目标拿到了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