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调查中,曾同惠普公司的二十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过面谈,其中十八位都主动提到,他们的公司的成功,靠的是它那种重视人的宗旨。这套宗旨就叫“惠普之道”。且听听它的创建人比尔·休利特是怎么说的吧:
我觉得总的说来,惠普之道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一种信念,就是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件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环境,他们就能办到这一点。惠普之道就是那种关怀和尊重每位个人和承认他们个人的传统。这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戴夫(指另一创办人帕卡德)和我都真诚地信奉这条宗旨…… 因此,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惠普之道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正因为我们记住了这一条,所以,多年以前我们就废除了考勤钟,近年来我们又搞了弹性工作时间制。这不但是为了让职工能按自己个人的生活需要来调整工作时间,也是为了对他们表示信任。惠普有好些新来的职工,还有外边的来访客人,都常常会注意到并和我们谈起惠普的另一种做法,那就是我们那种随随便便、不拘礼仪的方式,彼此间直呼其名,不冠头衔,不带姓氏。我还能举出好些其他例子,可是问题在于,无论哪一个例子,都不能单独地概括惠普之道的全部实质。用数字和统计资料是说不清的。归根到底,那是一种精神,一种观点。人们感到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部分,而这个集体就是惠普。象我一开头说的那样,这是一种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观点。它得以存在,是因为人们亲眼看到它确实有效果,而他们相信,正是这种感觉,才使得惠普成为它现在这种样子的。
惠普公司以人为重点的这个方向是早就开始了的。还在四十年代,休利特和帕卡德就决定,这公司不能办成“用人时就雇,不用时就辞”的企业。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项要颇具胆识的决策,因为当时电子企业几乎是全靠政府订货的。后来,惠普集体的勇气又在1970年的经济衰退、生意剧减的时刻受到了一次严峻考验。他们一个人没裁,包括休利特的帕卡德本人在内,一律都减薪20%。每个人的工作时数也减少了20%。结果,惠普保持了全员就业,顺利地熬过了衰退期。
惠普公司的这种重视人的宗旨不但源远流长,而且还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公司的目标总是一再重新修订,又重新印发给每位职工,每次都重申公司的宗旨。话总是这样开头的“组织之成就乃系每位同仁个人共同努力之结果……”。说了这几句之后,就要强调惠普对有革新精神的人所承担的责任。这一点一直是驱使公司获得成功的动力。“首先,本公司之全体同仁均需为干练而富创新精神者……其次,本公司必须具备足以激发各级同仁激情之目标与领导。身居显要管理职位者,不仅本人应满怀热情,并应甄选具备激励其部属积极性能力者充任。”修改过的公司目标声明的引言部分中最后说:“惠普不应采用严密之军事型组织方式……而应赋予全体职工以充分自由,俾使每人得按其本人认为最有利于完成各人本职工作之方式,使对达成本公司之总体目标做出各自之贡献……”云云。
惠普公司对职工的信任,在它的“开放实验室备品库”的政策里表现得最为清楚,我们的一些学生曾在它的圣他罗莎分部见到这种情况。实验室备品库就是存放电气和机械零件的地方。开放政策就是说工程师们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随意取用,而且实际上还鼓励他们拿回自己家里去供个人使用!这是因为惠普公司认为,不管工程师们拿这些设备所做的事是不是跟他们手头从事的工作项目有关,反正他们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里摆弄这些玩意是总能学到一些东西的,这也就加强了公司对革新的赞助,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比尔[休利特]有一回,在周未到一家分厂去视察,看到实验室备品库门上上了锁。他马上到维修组去,拿来一柄螺栓切割剪,把备品库门上的锁剪断、扔掉。星期一早上,人们见到他留下的一张条子,上面写道:“请勿再锁此门。谢谢。比尔。”
有一次,我们跟一位到该公司任职不到一年的年方二十四岁的工程师面谈,他的话里竟也充满了同样的这类词句。他在评论一项新的有关人事工作的手续时说:“我看比尔和戴夫未见得会这样搞。”看到这一整套价值观竟能这么快又这么不含糊地在人们心上打下烙印,这确实是非同寻常的。这个小伙子还继续谈到惠普公司的那种致力于“抓住一件事就得干到底”的精神,谈到人们要想成功地搞出新产品,就必须亲身参加进来推进这工作,谈到要靠过硬的成就而不是靠耍笔头的技巧来取得成功的传统,以及要掌握在任何场合都能跟任何人交往谈话的本事等等。他在谈起他那分部的总经理和高级干部们时,就好象这些人全是他的密友,而他是他们的唯一的一位职工似的。他滔滔不绝地谈起“巡视管理法”。话锋后来又转到了“饮咖啡聊天”这类颇受公众赞扬的信息沟通方式。这种聊天是每星期都有,人人都参加的,而问题也就这样不拘形式地以非正规方式给解决掉了。这套方法证明是有道理的。
总之,惠普公司最不同凡响的是人人都齐心协力去搞好工作,所取的方法和所持的态度又都是始终一致的。不管你走到惠普的王国里的哪个地方,你都会找到人们在谈论着产品的质量,对他们自己的分部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惠普的各级职工都表现出无穷无尽的干劲和热情,以致我们的好些同事在跟惠普的一位高级经理、工程师或生产工人偶作邂逅之余,不禁会自问:“这家伙讲的到底是真是假?”后来遇见的人越来越多了,于是不管他们如何力图固执初衷,这种疑窦都会逐渐烟消云散的。我们自己就曾竭力保持头脑清醒,不要成了惠普迷。不过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