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成功那一天开始,你可能就已经是不成功了。因为,你成功的只是在你原来设定的那个目标上,而不是终级目标。而新的目标,不一定在你原来所走的路上 1949年出生于山东莱州。 1984年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前身)厂长。 1991年海尔创立OEC模式。随后,海尔进入多元化发展与资本运作阶段。 1998年海尔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诞生。 2000年对集团组织体系做出重大调整,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第一位CEO。 2006年开始将海尔发展模式确定为“人单合一”。 提出:未来企业的竞争,如同速度和准确性高度协调的“打飞靶”。 海尔,压力越来越大 实际这15年,家电行业里的国内品牌是越来越少,剩下的品牌竞争力也不是非常强。到了2006年,海尔是越做越难做。 我在内部就说过:海尔现在已经进入了“高原”市场。 就我们自己来讲,从高度上来看是挺高的,可能是四五千米,但是我们要攀登到八千多米的珠峰顶上,还有很长的距离。没有上到这个高度的中国企业,他们目前可能感觉还是蛮顺畅的,但是现在的我们,呼吸是困难的……为什么呢?压力太大! 但是,对我们来讲,又不可能退回去,我的目标是要上去,创世界名牌,必须要达到这个高度。而现在每走一步,都和过去不一样了。 微利,却要全球竞争 我们家电业早已进入了微利时代。如果我们想爬到珠峰顶,就必须有氧气瓶。那个氧气瓶,就是利润。没有利润,我们不可能爬上去。 在此困难的处境下,海尔还要面对全新的全球市场。原来我们觉得在国际市场上完全轻车熟路。现在,就不一样了。 比如营销:我们一开始的成功在于我们进入了别人不敢进或进不去的大商场。但是现在,零售业态变了,变成以连锁为主了。这就和过去很不一样。 再比如:在美国,刚开始海尔的小冰箱是占第一位的。在这个赢得第一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很舒服,觉得国际市场也不过如此。但是,现在我想我要改变了,我的目的不再是小冰箱市场了,而是主流冰箱的市场——500立升到700立升的。进入这个领域,虽然还是美国市场,却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原来在营销上所做的突破,一分努力可以收到五分的成效,现在是一分努力可能只收到一分效果。 创新,却难以自我突破 海尔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去的成功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从海尔创业始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对外宣传:海尔的管理理念就是“创新”两个字。我们就是要不断地自我审视,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战胜。但做到这些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中国企业大都做不到自我否定。我觉得每个人都很难自我突破。 我们从1998年开始提出市场链理论并进行实践,到现在,我们一脉相承搞人单合一。做了这么长时间,差不多八年了,做得非常艰苦。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人都在想:我过去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现在何必要这么麻烦,要做这事呢? 因此,福特老先生一句话倒是说得非常好:“每一次我听到别人说我成功时,都像听到一次悼词。”但要做到这样非常之难 全球化,要靠独唱能力 过去海尔是“大合唱”取胜。现在,海尔也要有“合唱”,但是每个人都要有“独唱”的能力,就像《世界是平的》一书所说的:“现在是每个人的全球化”。既然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全球的资源,每个人必须具备全球的竞争力。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在海尔创业二十周年时,我们提出了新的口号——“创造资源,美誉全球”。我们引用了杜拉克的那句话——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所以,创造资源就等于说是要创新。“美誉全球”是告诉世人,我要在全球创造海尔的名牌。 人单合一,最重要的就是支持这个“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精神。跨国公司到中国占领市场,是以十攻一;我们现在到全球创牌,是以一攻十。既然我以一攻十,我攻不过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必须每一个人顶十个人,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在全球的位置、全球的目标,然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去实现它,也是创造一种资源。 通过人单合一,使每个人都成为老板,成为一个经营体。集团只是给他提供资源和平台。比如:做产品开发的,他的最重要目标,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市场,在开发时就要想到售后的返修率不超过百分之几。采购为生产创造优势,研发为市场创造优势,每个链条的上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做优化和提高,人单合一并不会使每一个人变成一个孤立的割裂的经营体。 效能,效率之后的瓶颈 和别的企业比较起来,我们的原有优势是机遇加上速度。我们在速跑的过程中,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抓住机遇了,企业也就做上去了。现在,就不行了,机遇越来越少;现在,也不能只要速度了,还要准确度。所以这就难了。 比如:一个产品的开发,过去可能是只要卖点对了,产品稍差一点也没关系。像“小神童”等很多产品的开发,产品是不完善的,但是点子对了,而当时的消费者也不那么苛刻,所以仍然卖得相当好。 现在,消费者不会接受品质稍差的产品。但是,如果要把产品开发得尽善尽美,可能在时间上又不允许。 现在,海尔的效率不一定很低,但是,很多事情的有效性不高。举个例子:原来一个小时做10件产品,一天能卖100件产品;现在可能是一个小时做12件产品,卖120件产品了。这个效率都提高了,但是它的有效性不行。有效性包括新产品开发:原来开发5个产品,5个产品可能都成功了;现在开发5个产品,可能比原来开发得更好了,但是它在市场上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反而低了,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管理,中国企业更大的短板 其实,也不仅仅是海尔,我觉得中国企业都在面对这种挑战,即:如何在速度中做到准确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做到有效能? 如果企业内部的管理不能够真正地做到有竞争力的话,其实还真会像吴敬琏所说的:宏观经济走强,微观企业走弱。也正如日本报纸说的:中国整体经济是繁荣昌盛,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却在下降。 这其实蛮可怕的:既然整体非常好,个体又不好,那是谁来支撑呢?当然是由外资企业来支撑,这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国家提倡成为创新型的国家,但只是突出技术创新,却很少强调管理创新。我觉得:管理可能是中国企业更大的短板。而且因为管理不到位,技术的创新也很难真正做到有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