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知道磨铁,但至少应该听说过《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诛仙》等一系列大热图书。北京磨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幕后推手。这个2001年注册时只有十几万元资本的民营出版公司,短短9年间即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通过2007年从陕西华商传媒获得的5000万元投资和今年8月来自鼎晖投资的1亿元注资,磨铁文化现在是民营出版业内融资额最大的公司。让其赢得风投青睐的是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2008年,磨铁文化的销售额达到3.7亿元。按照公司创始人沈浩波的说法,磨铁文化每年出版600多个品类的图书,销售额也以每年几千万元的速度健康增长。 过去几年,由ZARA、H&M兴起所带动的“快时尚”颠覆了全球时尚界的认知,这股潮流以“快、准、狠”为主要特征。磨铁文化的营销模式与之颇为相似。沈浩波也承认:磨铁文化是在以做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模式来销售图书。在他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都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商品,没有人把它当作真正的快消品看待,这才造成了图书的营销能力相对落后。他甚至表示:“我们要向卖鞋、卖家电的连锁店学习,人家的营销经验要丰富100倍,我们也要学会把书当成鞋来卖。” 在业界,磨铁文化以善于包装著称。从主打80后青春叛逆概念的《北京娃娃》,到以轻松读历史为诉求的《明朝那些事儿》,再到玄幻武侠小说《诛仙》、悬疑小说《盗墓笔记》,磨铁文化或者以市场需求出发,或者围绕作者个性进行推广和制造悬念,创造出一个个销售奇迹。尤其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个已经出版了7本的系列图书累计销量超过千万册,被称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 但是,就像ZARA和H&M这样的“快时尚”品牌饱受“做工粗糙”等诟病一样,也有批评者认为,磨铁文化推出的图书大多属炒作出来的文化快餐。沈浩波的回应是:“现在是内容和营销并重的时代,有价值的书,大家才愿意主动来帮你传播,而不是我给你一千块钱你就帮我说好话。” 这个先锋派诗人出身的公司总裁已经完成了向商人的转型。早在2009年,磨铁文化就大量引进行业外的管理人才,打造出一个规范化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公司的采购、印制、销售、物流等职能部门,有一套标准化流程,讲究绩效管理、成本考核、数据分析等。在沈浩波看来,创意团队加足够的支撑平台,才能使畅销书规模化的生产出来。 有了统一运营平台做支撑,磨铁文化除发展子品牌,还在尝试更多合作模式,比如投资其他图书公司,或者与一些专注于细分行业的出版商合作让其成为产品供应商。有消息称,未来磨铁文化将涉足媒体行业,并且还将谋求电子书市场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