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年,快钱的发展使得公司名字越来越名副其实。根据该公司提供的数据,2008年,快钱的支付交易量为400亿元,2009年即突破1000亿元大关,今年交易量预计为4500亿元。快钱CEO关国光表示:“根据我们的估算,到‘十二五’结束,快钱的支付交易量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 这个在成立之初常被拿来跟支付宝比较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现在与支付宝已是同途殊归。按照关国光的说法,快钱目前的服务重点是在企业端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服务以企业需求为准,如果企业需要解决B2C业务中的线上或线下支付,我们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他说,“但单一的两个人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是我们的重点,因为无法带来收入。” 第三方支付通常被看作IT与金融相结合的行业。这与关国光的职业经历高度重合。1993年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毕业后,他先选择到华尔街从事金融业。那个时代,美国互联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几年后,关国光也决定投身于到中国的互联网热潮之中。 1999年7月,关国光投资并参与网易开曼群岛控股公司的组建,任职网易资深副总裁,掌管企业发展与战略合作。经过一年努力,网易完成重组,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在网易的庞大用户群当中,如果对每人每个月收一元钱,那么可以赚很多钱,但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点卡,网银也不发达,收钱对网易来说很困难,甚至可能需要花两元钱的成本才能收回一元钱。 “我们当初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什么解决方法。”关国光说,“到2004年左右,整个市场的基础建设比较完备了,可以考虑建设新的支付平台,于是我创建了快钱。”这也意味着关国光身份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的转变。2005年1月,快钱正式推出基于互联网网上交易的收付费平台。 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电子[0.95 -1.04%]支付市场蓝皮书》,2009年,中国电子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已经接近6000亿元,按这一趋势,两年内其交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但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截止2009年底,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超过300家。传统的电子支付业务,比如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缴费以及信用卡还款等,门槛并不高,竞争对手之间很容易进行复制。从2007年开始,快钱选择以企业客户实现竞争的差异化,其产品也从网上支付延伸为综合性的电子支付手段,涉及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和其他电子支付等各类线上和线下的综合支付方式。 关国光坦言,快钱选择做企业端是基于商业上的考虑:“首先,企业之间的支付交易规模大,对资金效率的要求高、需求相对迫切;其次,要想对个人消费者收钱仍相当困难,而企业愿意为有价值的服务付费;第三,企业级应用的回报效率也比个人高很多,因为处理百元级、千元级或万元级业务要消耗的系统资源是一样的,我们更趋向于做单笔金额更大的业务。” “快钱”的名字是希望表达“付得快、收得快、审得快,跟钱相关的就是快”的概念。众所周知,企业最关注的是资金流动效率,也就是“资金链”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快钱”的理念暗合了企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有个性化的特点,很难通过商业银行的标准型服务完全覆盖,正给快钱这样的支付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关国光表示,目前快钱的非网银交易已经超过网银交易,其中基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仅占30%,而在传统行业领域的业务高达70%。在传统行业,快钱的主要客户已涉及航空、保险、教育和服装、美容等,未来制造业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他说:“中国的制造业虽然在全球初具优势,但这种优势建立在人力成本上。制造业走向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过程给快钱带来了巨大机会,我们拓展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的业务聚焦将更加清楚——访快钱公司CEO关国光 《商务周刊》:最近三年,由于锁定企业客户,快钱的年度交易量从2008年的400亿元迅速增长到今年的4500亿元。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增长速度?通常而言,互联网企业的复制成本非常低,快钱将如何打造自己的竞争核心? 关国光:一方面,从美国来看,商业银行占整体金融服务行业是相对比例,而国内是绝对比例,但商业银行提供的标准化服务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这意味着,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清算行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市场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目前快钱的客户以传统行业为主,客户的业务规模比较大,比如一些大的生产型企业一年进出流水高达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这都是快钱三年来快速增长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的业务聚焦将更加清楚,还要把行业应用做的更加深入。对企业来说,如果使用了一种支付系统,而且这种支付形态复合了其所在行业的很多特点,就很难再换。我们的挑战在于,如何把现在所了解的企业需求快速系统化、产品化,解决他们最实际问题, 《商务周刊》:但是,行业与行业的特点千差万别,每个行业又涉及大大小小很多企业,他们也可能各自有其个性化的需求。这是否意味着快钱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在公司赢利方面,您有何计划? 关国光:我们为不同行业提供解决方案需要一定成本,但方案在同行业中的覆盖率很高。因为支付有一个根本规则,无论是什么企业,最根本的需求就是一个企业把钱给另一个企业,只是过程中需要传递的信息不一样。这使得我们不会变成每一单都是特定服务的“广告公司”。可以说,行业之间的应用有80%是同样的,只要20%是变化的,属于可控范畴,依赖信息化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而且,我们首先会选择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由浅入深来做。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行业一定会走向信息化。在旧的技术基础上,美国企业实现信息化大概花了30多年时间。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中国差不多用15—20年时间就能达到同样水平。 快钱本身已经可以做到盈亏持平了。但在行业发展初期,我们还要在圈地和种地之间实现平衡,既要赚现在业务的钱,又要不断投入开拓新的领域,不然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追赶上。 《商务周刊》:今年9月1日起,央行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意味着国家开始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规范。您如何看待这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在纳入国家监管体系之后,您觉得今后影响电子支付行业发展的因素将会是什么? 关国光: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参与意见稿的讨论,现在已经做好准备。央行目前颁布的是纲领性文件,等更加详细的管理办法发布后,我们还将进行细节上的改进。 在整体合规后,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会进一步提速。首先,我们变成了正规军,被纳入了系统,业务空间更加宽;其次,央行划定了比较清晰的线,哪些是鼓励的,哪些是限制的,哪些由国家来做,哪些对社会开放,让企业运作时减少了不确定性,加快了行业的投入,行业创新速度也会随之加快;第三,这标志着第三方支付行业成为国家认可的产业,高端人才会更加快速进入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无法抄袭,随着业务模式的进化,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尤其是企业应用上的深入。在构建产品、系统和保证安全上,我们也将面临着更多机会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