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新生很快就要开学了,如今的学费,动辄万元的学校并不少见; 那么,在民国的大学生,是怎样考大学,上大学又需要缴纳多少学费呢? 考生要来回奔波到各个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民国没有全国统一高考,想读大学,直接去你想要就读的大学报名就行了。报名的时候,要拿着中学的毕业证书、四寸的半身近照三四张,如果想读师范大学或者教育学院,还得拿着你籍贯所在地教育局的介绍信。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报名费一般是三五块大洋。例如,1930年北大招收新生,报名费就是三块大洋;同年,中山大学招收新生,报名费也是三块大洋。 交上了报名费,而后先填志愿,接着再参加体检和考试,那三五块大洋的报名费,实际上就是体检和买试卷的费用。 几块大洋的报名费,听起来好像可以忽略不计,其实不然。因为民国由各大学自由安排入学考试时间。例如,1931年中央大学(今日南京大学),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大学的女生流传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意思就是说北大的男生暮气沉沉,北京师范大学的男生则大多没有钱,只有清华大学的学生既有钱,又有活力,适合做男朋友。 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穷人家的孩子都是读不起的。因为民国时代普通百姓的收入,低得可怜。1932年,燕京大学的学生在北京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做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两百块大洋。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碰上年成不好的时候还得欠债。(见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在北京城里拉人力车,小伙子省吃俭用,挣一文攒一文,可是他一年到头不休息,最多才能攒下五六十块大洋,假如他和虎妞生下一男半女,能供得起孩子读大学吗?绝对不能。 所以,民国穷人家的孩子考大学,一般会选择师范院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以及各省的省立师范学校,都是不收学费的,很多师范院校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 当年毛泽东在长沙报考大学时,正是因为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他才不得不报考了学杂费全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