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1990—— 高考依然无比神圣,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其大。高考,总与“残酷”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逐步变成了自己掏钱读书。“踏进大学,就业不愁”毕业包分配模式也逐渐打破,“自主择业”登上历史舞台。 同学晕了我们也跟着紧张了 “进考场答题,我其实挺镇定的,可没想到,同考场的一个同学因为紧张晕倒了,搞得全考场的人都紧张了。”说起参加高考的经历,王煜首先想起来的竟是如此一幕,还有那些放在水桶里给考生祛暑的大冰块。 1990年,高考竞争依然可以用激烈甚至是残酷来形容。同一年级开始按成绩排名分班,组建一至两个重点班,集中火力攻下名牌大学。如此分班带给所有学生压力。“其实那时的选择还是挺多的,读中专也同样有好的发展。”王煜说,话虽如此,但很多人心中还是憋着一口气,“如果不考上大学,何必费钱费力读高中呢?”考场晕倒的那位同学发挥失常,第二年选择了复读。 王煜说,那时没有像现在这么多课外辅导班,校内补课也屈指可数。学习都靠自觉,到冲刺的阶段,学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常有的事,“那时住房条件有限,我跟妹妹一个房间,为了不影响她,我半夜就跑到厨房间看书”。父母看到王煜半夜还在复习,总要提醒他不要过于拼命,“其实,父母是不想给我压力,可有时他们越是和颜悦色,我就越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王煜说,有这样的想法,可见当时有多紧张了。 王煜给那年的总结出了两个关键词:自费生和就业双向选择。放开自费生,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通往高考之路;就业双向选择,则意味着考生可以服从分配,也可以自主择业,“当时学校的原则是鼓励自己先找,再等分配”。当年,他所在班级的10名上海同学中,只有2名通过分配找到工作。 毕业后,王煜也选择了自主择业,经亲友介绍进了一家国有企业。入职时,他清楚地记得填写了一张“国家干部”表格,还着实激动了一下。新入职的第一年,单位派他到清华大学进修学习,这一次他感受到了一流大学的不凡之处,“也许在那里读大学,才真的过瘾吧”。 与高考有关的人和事 这个年代,家长送考、陪考还并不流行,考生们多是三五同学结伴而行、自己乘公交车从浦东到黄浦,还有的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前往考场的。 其实,不送考并不代表父母对子女高考不关注,心里不焦虑。1998年高考恰逢上班日,李清(化名)的父母照例去上班,妈妈中午做好饭菜等女儿考试归来。一桌子都是李清爱吃的菜,但在饭桌上,平时快言快语的妈妈变得不怎么说话了,脸上一直带着笑容。李清说:“我知道她特别想问我考得怎么样,但又怕说错一句影响了我的考试情绪,也挺为难她的。” 你还记得当时是如何查询到高考成绩的吗?上世纪90年代,拨打声讯电话是最常见、最便捷的查询方式之一,而拨打声讯电话的趣事也不少。来回忆下,你曾是哪种类型?紧张型:一直打不进,打进了又要排队,终于排到了却一次次因为紧张按错准考证号码;淡定型:查分电话刚开通不打,一直等到高峰期过去才不紧不慢地拨电话查询;激动型:因为听到成绩考得非常好,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次次拨打收听。 高考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高考扩招让更多考生圆了大学梦。参加高考的80后、90后虽然都有鲜明的个性,不喜欢受约束,但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怀疑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效益,抗拒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仍要听从高考这枚“指挥棒”生活和学习。 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考上好的大学,已经成为这代人人生起点的先决条件。 在变的高考 与2000年后参加高考考生谈高考经历,总会听到很多神奇的物品或是说法:吃各种吹嘘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吸高压氧让头脑更清醒、进考场要穿能带来幸运的衣服、身上衣服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考试前不能听带歌词的音乐……这些足以说明,家庭乃至全社会对高考、对这一代独生子女高考生的关注。 家长送考、陪考,提前预定出租车、午休宾馆,这些都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才热起来的,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家长也成了另一道风景线。2001年参加高考的张晨(化名)家和学校分属不同区,距离较远,为了高考,父母特意请假陪考。“那时内环刚刚通车,从我家到考点40分钟左右,于是爸妈每天打车送我去考试,中午找好饭店陪我吃饭。”虽然家里考场不远,但王懿辉2006年参加高考期间,爸爸每次送他去考试,考试结束,他自己打车回家,“打车速度快,可以省下时间多休息调整”。 相比前两位考生,周欣(化名)可以说是“孤苦伶仃”了一些。“不就是高考嘛,多大点事啊,我们不送,你自己去。”爸爸本想以这种方式缓解女儿紧张情绪,结果没想到,独自乘公交去考场的周欣看到别的家长送考,反倒是有点失落,“感觉自己好孤单,也没人给我打气加油。”不过,这一年,周欣倒是尝到了乘坐公交的甜头。2002年高考恰好赶上下大雨,原本计划打车去考场的考生打不到车险些迟到,反而是公交车按时到站,确保了周欣按计划到达考场。 随着上海自主招生考试的推进,学生们紧张升学的关口也前移了,从“一次定生死”变成了“分散解压”,对于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来说,高考更像是一回简单测验。也许至此,高考的味道在变了。也许以后,高考的这种独特的味道会消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