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该校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中心”,由学业指导专家、专职工作人员构成,其中学业指导专家25人。作为“把关人”,他们为转专业、跨学科交叉学习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指导,指导学生选课和制定科学的修读计划。 2012年,该中心对校内28名申请转专业暂未被接收的同学逐一进行约谈。专家们在全面了解这些同学的学习状态后,针对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课程修读方案。 “必须统一轨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在陈初升看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首先是建立在学科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为此,我们花了3年半来修订全校本科培养方案,重新梳理课程体系,消除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 在招生方面,中国科大实施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所有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同一通修课平台和学科群基础上进行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按照知识结构分层重构,分为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层次。它们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45%、26%、10%、10%。 为了打牢基础,同时方便学生转专业学习,全校低年级课程基本一致,即使是跨学院、学科转专业,由于前两年的课程安排差别不大,学生转到另一学院、学科学习时,只要补上几门课,就能跟上新专业的学习进度。 “我们本科生与专任教师比约为5:1,在国内高校十分少见。”此外,在陈初升看来,中国科大长期坚持精英教育,本科生规模较小,学生拥有比较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自由选择专业的空间相对较大。 学生用脚投票,教师要低下头来 “学生不是学院的私有财产。”陈初升认为,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据了解,该校为此明确规定,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转专业,所在院系不允许“设卡”。“即使想卡也卡不住,因为只要学生提出来,另一院系同意接收,教务处就直接将学生的‘关系’转到对方。” 不过,学生在专业间的自由流动会不会带来负作用?在刚实施完全放开自主选专业的时候,学校和院系也曾有过担心,会不会出现“热门专业”申请者爆棚,而“冷门专业”学生大量流失? 据陈初升介绍,当时校内一个新开的专业的确出现了“逃兵”多而“投奔者”少的现象,引起院系领导的重视。为此,他们通过宣讲会的形式,加强在校内“吆喝”,并持续加强学科建设,逐步扭转这一局面。 “把门槛去掉,刚开始个别院系肯定会有压力,因为现在学生要用脚投票,教师要低下头来,其实这是个动力。”在陈初升看来,如此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学生的选择对院系的建设无疑是一个促进,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李蓓介绍说,现在各院系都争先恐后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出动最好的专家给学生讲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 “如何让年轻人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解脱出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自主安排学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认为,这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总结道:“简单地讲,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