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研室 首页 行业资讯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扬州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2012-5-22 17:28| 阅读次数: 3311| 发布者: 教研室

摘要:   不久前,地处黄海之滨的川东农场一片热闹景象,扬州大学与光明食品集团战略合作签约暨江苏省高校(扬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光明食品集团分中心揭牌仪式在此举行。这是扬州大学推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创新的又一举 ...

  校企合作构建技术研发产业链

  每逢夏收,往往会出现焚烧麦秸秆的现象,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但对于扬州邗江区公道镇河东村的农机大户徐才扣来说,秸秆处理不再是道难题。近日,他给扬州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张瑞宏打去电话:“今年我的500亩麦田,继续用了你研制的水田平整机,效果很好。”

  徐才扣说的水田平整机,全名为中拖配套旋耕复合作业型水田平整机,是由张瑞宏的科研小组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农机,不仅能实现麦秸秆全量还田、解决 麦秸秆焚烧难题,还可以节省耕作成本,提高水稻产量。目前,该农机已在江苏灌云黄海机械公司与扬州科发农业装备公司投产,并在江苏、安徽、吉林、黑龙江等 6个省份得到应用。

  “高校与企业有机连接、有效结合,才能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技术创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理应发挥其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有机融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产学研合作,扬州大学校长郭荣有着独到的理解。

  为了避免出现“校企合作一头热”的现象,扬大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企业产品升级等下工夫,让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上受益。 光明食品集团是上海日常消费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但在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循环系统的持续发展上遇到了不少难题。川东农场项目办主任陈光荣告诉记 者,去年他们向上海农委申报了一项产业基地项目,但在审批中因缺首席专家及实际成果两项硬件未获通过,失去了享受数百万元项目资助的机会。现在扬州大学在 这里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不仅送来了企业急需的高级人才和项目成果,还将为农场今后实现生产能力提升带来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多年来,扬州大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构建技术研发产业链。“十一五”期间,该校与地方建立校企联盟200多个,共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150多个,推广科技成果600多项,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2630项,合同金额达6亿多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