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亦波1999年创办易趣网的时候,他的初衷就是做一个中国的eBay。 这个逻辑,在互联网第一波热潮的时候非常流行,而进行这种尝试的,往往是那些喝过洋墨水的人。然后,利用自己在国外的人脉和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了解,拿到风险投资,回到中国这块亟待开发的热土,做一个中国的XX。这个XX包括雅虎、Google和亚马逊。当然,还有eBay。 开始的一切都很顺利。当年10月,易趣就拿到了一笔650万的风险投资,到了2000年1月,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易趣网得票数高居国内拍卖网站之首,易趣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拍卖网站。之后,易趣可以名正言顺地这样介绍自己:中国电子商务的旗舰网站。 2000年10月,易趣又拿到了一笔2050万美元的投资,这笔钱让易趣在紧接着到来的互联网寒冬中,有了安全的保证。 不过,钱总是有花完的时候,易趣也必须要为生计做打算。邵亦波的做法没有让人意外,2001年7月,易趣宣布网站开始对卖家登录物品收取登录费。2002年9月,开始对卖家网上商品成交后收取商品交易服务费。这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eBay也是这么干的,在日本把eBay打得够呛的雅虎也是这么干的,这说明收取一定的登录和交易费用,属于行业通行规则。 更何况,易趣在中国的C2C电子商务市场,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处于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状况。所以,即便收费,也不存在把客户赶走的危险。 中国版的eBay,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eBay试图全球扩张的时候,顺利地被纳入了eBay的版图。邵亦波所做的一切,俨然是为eBay打前站。他照搬了eBay的一切,从模式到规则,几乎没有做针对中国市场和用户习惯的修改。 邵亦波的这个决策,在当时,并不能算失误。只是,当时间来到2003年,有两个不好消息同时出现。 首先是2003年年初,一项在上海进行的电子商务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以来,中国的C2C市场只增长了30%,和前两年相比较,增速开始放缓。这一状况,再加上之前所采取的种种收费政策而获得的收入,始终只是“苍蝇肉”,邵亦波无奈之下,考虑接受计划将业务扩展到亚洲的eBay的注资建议。 第二个坏消息是同年淘宝网建立。随后几年,这个新闯入者一发不可收拾。 2007年之后,有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得益于淘宝网的奉献,在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热潮中疯狂掘金。eBay却在热潮到来之前,就败走麦城了。 2006年12月,eBay痛快地撤离中国市场。这一场失败,无损它全球霸主的英姿,eBay在美国市场的表现仍然令人惊叹,eBay实验室仍然不时推出一些令人惊喜的产品,老牌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令它的中国同行们相形见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