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国政府的公共外交与网络外交

2011-8-12 15:39| 阅读次数: 894| 发布者: 赵周侨

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两年来美国政府的网络外交,特别是对华网络外交重大事件的梳理,描述了美国网络外交的策略手法,阐述了互联网是美国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运作手段,网络外交是其“巧实力”的体现。 |||本文通过 ...
  

  一、美国政府与公共外交、网络外交

  外交(diplomacy)系“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注1】。因此,外交的主体自然是政府外交(或称“官方外交”)。自20世纪中期起,一个新的概念——“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提出、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学界通常认为,“公共外交”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术语是由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德·古里恩(EdmundA.Gullion)于1965年首次提出的。他指出,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施加影响,它包括了超越传统外交的诸多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注2】

  2008年,美国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詹姆斯·格拉斯曼(JamesK.Glassman)则更详细地阐述了公共外交的内涵和美国公共外交工作的范畴。他指出:“公共外交,简言之,就是以公众为对象而不是以官员为对象的外交。虽然有些人将公共外交与商业促销相提并论──即树立一个国家品牌,但事实上,公共外交同官方外交以及必要时采取的军事行动一样,都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己任。公共外交以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一使命:通过了解外国公众,告知外国公众,接触和说服外国公众。”他进而说明美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包括四个部份:①教育和文化事务;②国际信息项目;③美国的国际广播;④意识形态的较量。他对第②项的阐释是:“通过演讲、出版物和强大的互联网讲述美国的社会风貌。我们的目标不是说教,而是促进相互交流,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美国原则和政策的了解;我们视自己为一场大规模对话的推动者,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深信,这将最终促使自由、包容和正义等普世价值观深入人心。”【注3】

  由此可见,公共外交是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向其他国家的公众介绍或阐释本国的政策与观点,消除他们可能存在的误解,提升本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是国家外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策略。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已成为当今全球传播的利器,成为一国政府与外国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在国际社会上发声的管道,成为展示本国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平台。2007年5月10日,时任美国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卡伦·休斯(KarenHughes)曾深有感触地说:“美国在冷战结束时减少了公共外交方面的努力,在20年后却面对信息爆炸的局面,在一个谣言可触发暴乱、信息──无论真假──通过互联网在瞬间传遍世界的时代,各种思想为了赢得注意力和可信度而相互竞争。【注4】因此,作为互联网发源地的美国,最先意识、最先提出并最快实施了“网络外交”(NetworkDiplomacy),以此来实现美国的部分外交战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RodhamClinton)于2010年1月7日晚小范围地宴请10名美国IT界高层,她提出,美国21世纪的重要策略就是利用Google、Twitter和YouTube等技术力量来推动外交。5天之后,Google突然宣布可能退出中国市场,引发全球舆论热议。希拉里在2010年1月21日发表的题为《互联网自由》的演讲中更进一步表示,美国已经将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优先点。2011年2月15日,在埃及事件刚刚结束四天,希拉里便在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发表了有关互联网自由的第二次政策演讲,主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她重申了把网络上的表达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共同称为相互联络自由的理念,并呼吁世界各国和美国一起接受这一理念。她声称:“关注和应对互联网自由受到的威胁已经成为我国外交人员和发展专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们正在我国驻世界各地的使馆和使团从事促进互联网自由的实地工作。”她承诺将继续与世界各地的人民进行对话,为此“上周,我们在原有的法语和西班牙语之外,又推出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推特简讯(Twitterfeed),我们还将推出类似的中文、俄语和印地语推特。这使我们能够随时通过尚未被有关政府封锁的联网渠道与人民进行实时、双向的对话。”同时还承诺将增加拨款开发翻墙技术,帮助他国民众摆脱政府对互联网的封锁。【注5】

  身兼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创新技术高级顾问亚历克·罗斯(AlecRoss)更语道破了今天外交出现的显著变化。他说:“外交已不再是一群西装革履、打着红色领带的人们围坐在一张桃花心木桌旁,一边品茗,一边谈论着两国关系应该如何如何”。他一直积极倡导利用所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对外交流,将其称为“21世纪的治国方略”。他认为,21世纪的外交已远远超出了政府与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之间的活动,而应成为政府与人民(Government-to-People)、人民与政府(People-to-Government)之间的活动,最终演变成为“人民与人民并与政府间的交流”(People-to-People-to-Government,P2P2G)这种模式。【注6】显然互联网在这些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近年来,中国国内对公共外交、网络外交的研究形成热潮,一时间涌现了不少新概念、新观点。如有一些文章为强调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已将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置于并列关系。我认为,即使在美国,公共外交也是由政府主导的,二者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尽管公共外交开拓了外交工作的领域,使参与者更加多元,形式也更加多样,但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如公共外交特使的设立是美国首创,但这一头衔的设立及出访安排,均由美国国务院主导。2006年11月9日,美国国务卿赖斯(CondoleezzaRice)任命花样滑冰运动员关颖珊为美国首任公共外交特使,赖斯在任命仪式上说,关颖珊作为美国公共外交特使的使命之一是促使海外对美国人民和美国文化的理解。2007年1月,华裔美籍的关颖珊随同副国务卿卡伦·休斯出访的第一个国家便是中国。同样,网络外交更多的时候是政府外交的一种手段。互联网时代的外交,是充分运用网络科技所架构的全球性“连结”,以及因连结而形成的“虚拟国际社群网络”,主动将信息经由互联网传递到最大范围的虚拟国际社会。在操作层面上,“网络外交”意味着政府在展开外交活动时主动设置议题,包括时间和强度。

  本文不是一篇从学理层面阐述政府外交、公共外交、网络外交概念以及论述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文章,而主要是想通过对近两年来美国政府的网络外交,特别是对华网络外交重大事件的梳理,描述美国网络外交的策略手法。尽管如此,本文依旧提出了我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判断:①不论是政府外交还是公共外交抑或网络外交,均以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为出发点;②政府主导公共外交和网络外交;③公共外交是国家外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策略;④互联网是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运作手段;⑤美国政府的网络外交是“巧实力”的体现;⑥美国政府的网络外交堪称策略精准主动,运作手法纯熟,过程控制到位,传播效果明显。

文章作者: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 责任编辑:吕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回顶部